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的时代,但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音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得以空前融合。
在东汉末初乐府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太予乐署,执掌雅乐;另一个是承华令,执掌俗乐;再到曹魏政权时期,把承华令中的鼓吹署(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鼓吹乐)独立,又把鼓吹署中的清商乐独立为“清商署”;再到西晋,鼓吹署从承华令中迁到太乐乐府(太予乐署),使得鼓吹曲变为了文人撰写的歌功颂德的雅乐,一改汉代俗乐的民歌风格。
曹魏之后,司马氏统一了中国,史称西晋。在这个时期鼓吹署从承华令中迁到太乐乐府(太予乐署),使得鼓吹曲变为了文人撰写的歌功颂德的雅乐。在历时短短的36年,愍帝司马邺因匈奴举兵攻入而投降,西晋灭亡了,从此北部地区就形成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由司马睿建立了东晋。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局部
不过在曹魏到西晋灭亡期间,除了曹魏政权设立的清商署外,名士琴曲可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早在汉魏就有许多名士对琴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像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琰,再到魏晋间的嵇康、阮籍等等,久而久之便归纳了古琴曲中十分重要的“五曲、九引、十二操”。其中蔡琰和嵇康分别创作了“蔡氏五弄”和“嵇氏四弄”,合称“九弄”。此外还有流传下的《广陵散》等等。
明·仇英《松溪横笛图》局部
这样经历了百余年后,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在东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各代;北朝有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主要由鲜卑贵族执政。动乱不断的政局,造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反而使得雅乐和俗乐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南朝乐府除了前代留下的鼓吹曲、相和歌外,新兴的是主要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清商曲,它主要包括江南、华中西南部分地区的民间音乐,通常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上到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它喜爱有加。
吴声歌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伴奏以篪、箜篌、琵琶等为主,像《玉树后庭花》《子夜》《团扇》等仍尚存歌词,大家感兴趣可以查下;而西曲歌的体裁就比较多样,除五言合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如《古今乐录》中就存有《乌夜啼》《莫愁乐》《青阳度》等。
北朝乐府又被史称“北歌”,与南方乐府民歌以描绘爱情居多不同,北方民歌比较豪放,充满操元气息;大多描写健儿们的生活和理想,像《折杨柳歌》与《幽州马客吟》等。
《碣石调幽兰》抄谱
政局的动乱不仅造成雅乐与俗乐的界限模糊,对乐工、乐器和乐曲的题材也有不小的推动,尤其是在北朝。因那些前来传教、经商、朝贺的西域人慕名中土而定居,以国名为姓,其中长于音律者,便在中土传授西域音乐,像北魏的曹婆罗门,世代以弹琵琶著称。加上当时皇室联姻也会娶西域女子,这些女子在入宫时也会携带大批乐工,以及她们国家的音乐,因此各国音乐齐聚长安,由羯族音乐家白智通统一学习,一时盛况,热闹非凡。
在流入的各国音乐中又以龟兹音乐的影响最大,奏乐的乐器也十分出名,像筚篥、羯鼓、铜钹等等都被大家所熟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佛乐。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为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把梵音佛曲用汉族民间音乐的曲调说唱,这不仅使得寺院佛曲广泛传播,更推动了音韵学的发展,为隋唐后世歌唱和作曲方面的影响极大。
上一篇: 艺术歌曲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 帕格尼尼和他的小提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