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吉东·克莱玛(Gidon Kremer)在古典音乐界拥有超凡的崇高地位。一方面源于他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和音乐造诣;另一方面是他积极推广波罗的海三国为中心的东欧音乐家和作品,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欧洲“打拼”出一个“波罗的海音乐家”生态圈,当今在欧洲但凡能叫得出名头的波罗的海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大多和他有着某种音乐上的关联或者直接受惠于他的推动。现在现代作曲家阿沃·帕特(Arvo Part)声名如雷贯耳,和克莱玛的友情相助不无关系,克莱玛录制帕特的专辑“Tabula Rasa ”(编号ECM 1275),至今是古典音乐唱片领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经典。
上图:ECM 1275的唱片
现在全球风头最厉害的女指挥家之一米尔嘉·格拉津特-泰拉(Mirga Gražinytė-Tyla)在事业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时期得到克莱玛提携而一举成名天下知。克莱玛的“朋友圈”出名厉害,可是他的品味和眼光也是出名的严厉,商业利益未见收买他,一旦被他看中的音乐家,也大多获得业界和听众的认知乃至成名成家。
1997年萨尔斯堡音乐节,克莱玛带着他刚成立的波罗的海室内乐团(Kremerata Baltica)亮相,当时欧洲的观众被这支充满活力和团结精神、有着宗教信仰一般的组合所震撼。那次给到观众带来震撼的还有克莱玛首演瓦斯克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远光》(Distant Light)。在他这部音乐中,听众感受到瓦斯克斯带着他们,眺望夜空中闪烁着的星星,感受来自遥远的希望。这部分为11个段落的单乐章协奏曲,以情绪对比为特征,音乐本质是色调,带出沉思,使听者进入到一个融合了大自然、宗教、古老文化的美学和精神世界。作曲家本人形容这是一首"从沉默中走来,飘到沉默中,充满理想主义和爱,有时是忧郁的,有时是戏剧性的音乐"。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现在拥有超过10个以上的唱片版本,2002年刚转型到指挥的小提琴家斯托嘉德(John Storgårds)录制了最早的版本,到近期,音乐会演出不少,唱片也不乏卡普颂(Renaud Capuçon)、菲丽娜·亨弗里(Fenella Humphreys)的名家版本。刚刚在5月底由BIS公司出版的弗拉迪米尔·戈鲁兹曼(Vadim Gluzman)版是最值得推荐。估计不用过多久,瓦斯卡斯的《远光》会成为小提琴协奏曲的常规曲目。
上图:作曲家彼德里斯·瓦斯克斯
这位来自拉脱维亚,今年74岁的作曲家彼得里斯·瓦斯克斯(Pēteris Vasks 1946- )目前正走向欧洲一线作曲家行列,克莱玛对他的帮助成为事业发展的助跑,他现在已经可以走出克莱玛“朋友圈”,进入到欧洲主流的现代古典音乐生活。他是德国乐谱出版社Schott的签约艺术家,系列出版了他的作品乐谱。他是目前为数不多、开始能依靠作品单独行销唱片专辑的现代作曲家。之前德国的Wergo、芬兰的Ondine公司在出版瓦斯克斯的作品录音上功劳很大,近期瑞典的BIS加入战圈,在五月接连出版两张瓦斯克斯的专辑。小提琴协奏曲《远光》专辑带瓦斯克斯的钢琴五重奏、《夏日舞曲》进入到大众的视野。20多天前出版的专辑,介绍了近期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重温了早期的弦乐交响曲《声音》。
一直居住在里加的瓦斯克斯虽然在8岁就有作曲作品,但他从小接受弦乐演奏的训练。早期是小提琴,后来成为职业的倍大提琴的演奏家,进入拉脱维亚爱乐、拉脱维亚室内爱乐、拉脱维亚广播等乐团担任倍大提琴演奏员。他结婚生了一子一女后才立志从事作曲,1973-78年停止工作,重回拉脱维亚音乐学院跟随瓦伦廷·乌特金(Valentin Utkin)学习作曲。他创作的首批作品是和他的女儿Madara同期诞生。
从小接受弦乐的教育和熏陶,瓦斯克斯的作品对弦乐是有厚爱。经常是作品处于弦乐弥漫、类似静止或者缓慢流动的声音气氛之中,又或者是旋律在弦乐的推动和带领下前行,器乐协奏曲多以弦乐团协奏。他在1991年创作弦乐交响曲《声音时》——这个作品可以视为他的第一交响曲,他的祖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立陶宛的波罗的海三国正在脱离摇摇欲坠的苏联。在他的一张草稿中,瓦斯克斯写道:“新的开始是困难的。交响乐讲述了我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主题。关于生活、永恒、良心。”当初首演这部作品,正是他的同胞、这次BIS专辑的演奏者里加小交响乐团(Sinfonietta Rīga)。这次专辑的独奏和指挥是马克西姆·雷萨诺夫(Maxim Rysanov),他是当今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请参阅《当今顶尖的中提琴演奏家(2)—— Maxim Rysanov》一文),雷萨诺夫在这里有机会展示他作为独奏和指挥的两面。专辑里的中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雷萨诺夫,他于2016年首演这部作品,这次是世界首录。在四个乐章之中,作品展示了瓦斯克斯一贯的风格,半透明的宁静和深深的绝望之间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生活的短暂而复杂的世界。
关于现代的作品,作曲家可能会寻求寻求形势上的突破或手法上的出新,也可能是对生活忠实的记载与记录,还可以是各种声音组合的试验……,而作为听众,对现代音乐的接受也可能处于不同的维度,可以是对悦耳声音的享受,也可以是接受对内心感觉的探索,在当今事物被网络洗刷变得日益扁平化的今天,作为现代的作曲家比以前更难获得集中的关注。瓦斯克斯开始做到了。其原因或许能通过瓦斯克斯说过一句话总结,他说:“今天,绝大部分人信念缺失,缺爱,没有更多的思想。精神层面是丧失了。我想滋养灵魂,我要在我的作品里布道。(Most people today have no faith, no love, and no more ideals.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is lost. I want to feed the soul. I preach that in my works. —— Pēteris Vasks)
当然,瓦斯克斯不会在音乐中机械地说教、灌输。早期的创作倾向偶然音乐(aleatoric)的风格,类似卢托斯拉夫斯基、潘德列茨基和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后来的作品加入拉脱维亚民间音乐的元素,比如在1990年出版的英国管协奏曲(cor anglais concerto) ,柔和、高雅、田园风。 再比如1998-9年完成的第二交响曲,瓦斯克斯似把握住《声音》成功和流行的关键,和《声音》一样,第二交响曲依然是单乐章,像似流动近40分钟的的单幅油画,从赤裸裸的愤怒和平静的沉思到冰冷的绝望,在近距离实现一种巨大的、不安的宁静,用作曲家的话来说是"一种充满光的悲伤感"的情感。作品当中不乏见到肖斯塔科维奇、坎切利、格雷茨基(Henryk Górecki)和阿沃·帕特的影子,民间音乐、鸟鸣和圣歌增添了作品的自然气息、神圣感和历史感。在这一点上,瓦斯克斯并没有过分的做作,富有同情心的灵感避开了任何新时代的自命不凡或设计师别致的暗示,反而传达出一种信念的力量,坚定不移的诚实和深刻的惊奇感,很容易把听众吸引到音乐之中。
瓦斯克受到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和"新波兰学校"的影响,1990年后,他感受到来自爱沙尼亚的极简主义的启发。他在这种情形下,于2004-05年完成第三交响曲。这部作品由芬兰的坦佩雷爱乐乐团(Tampere Filharmonia)委约创作,委约方原要求作曲家写出一首15至20分钟的"介绍性作品"。他结果写出了这部具有波罗的海-芬兰风格氛围的交响曲,展现出他对自己内心声音的独特能量的信任,孕育出一幅超过40分钟的交响景观,这是迄今为止他最长、最丰富的管弦乐作品。
在他这部的交响乐中,瓦斯克斯内心想着上帝创造世界之美,人类的命运,拉脱维亚人民的命运。他曾经解释过,这部交响乐讲述的是"爱和忠于基本原则,失去,力量上升和前进,以及黑暗和光明之间无休止的战斗"。前两部交响曲一样,第三交响曲是相当透明的。在任何时刻,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发生,其中一个通常是近乎静态背景,几乎没有使用对位。
旋律的指向、氛围和器乐色彩确立了作品的基调。瓦斯克斯在2009年完成的长笛协奏曲结构匀称。滑稽色彩的中间乐章前后搭配着宁静和优雅流动的乐章。与风合唱和远处的钟声交织的段落,其情绪范围从冥想、哀叹到欢欣鼓舞。
瓦斯克斯的音乐魅力可以用现在流行的一个网络语言“治愈系”去形容。“我一直幻想着,我的音乐应该出现在不快乐的人聚集的地方——在医院、监狱、拥挤的电车和公共汽车里,安慰和质疑,瓦克斯主要使命是给出爱的颂赞。
瓦斯克斯的音乐中有一些特征标签:与终极自由相关的鸟鸣;拉脱维亚民间音乐元素作为作曲家国籍身份的提醒;托卡塔般的段落表达邪恶和残酷的力量,碎片式的情节场景描绘充满了绝望和混乱。除了包容的人文主义,瓦克斯的家乡拉脱维亚的命运和历史也一直存在于他的音乐中。瓦斯克斯1946年出生于拉脱维亚西部的艾兹普特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苏联管制下度过,见证了对拉脱维亚民族和语言的压制。深深感受到他受压迫的土地的痛苦,忧患意识的描绘成为瓦克斯音乐的戏剧性脉络。
瓦斯克斯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创作的,但它们都涵盖了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并清楚地说明了瓦克斯音乐语言的基本原则。瓦斯克斯回忆起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他能够在弦乐四重奏中演奏。他很快很清楚弦乐器的声音对他来说是最完美的:“除了其他一切之外,我被Cantilena迷住了——一种浩瀚又永无休止的吟唱的感觉。正是在弦乐器的声音中,我的音乐听起来最好——我能够在那里以最好的方式唱出来。”
瓦克斯对大自然虔诚的爱在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夏曲”(Summer Tunes)中反映出来:"我感受上帝,在森林中、海边、任何地方向他祈祷,因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美丽。第一个乐章“听见花开”,以柔和和流动的方式呈现,直到音乐平息。第二个乐章“鸟”,当中自由模仿鸟鸣,这个乐章可以跻身于瓦斯克斯最精致的篇章之一了。第三个乐章“悲歌”,感伤金秋的“凋零”。
第五弦乐四重奏由两个对比鲜明的乐章组成,带有诗意的标题:“在场”和“这么远……那么近”。这个作品明确揭示了瓦斯克斯音乐所固有画面和情绪的二元性,作曲家曾撰文介绍证明了这一点:“第一个乐章立即迎来了一种情绪高度紧张的气氛。音乐主调是戏剧性的和动荡的。第二个乐章是安静的四重奏,不慌不忙,像歌曲一样的部分:一个折磨着痛苦和矛盾的世界之上是一个宽容,充满爱的目光的世界。渐渐地,歌唱变得更加个人化、情绪化和戏剧化。最后四重奏在强烈的悲伤中逝去。一个周期结束了。我们继续活着。”
和阿沃·帕特一样,人声与合唱是瓦斯克斯作品重要表现手法,仅次于弦乐在作品中的运用。他为拉脱维亚广播合唱团专门写了一大批合唱作品,包括Pater noster、Dona nobis pacem、Mass、Laudate Dominum等一批合唱作品。这些作品以传统基督教礼仪的拉丁文本为基础。Mein Herr und Mein Gott 是一部灵感来自 15 世纪瑞士神秘主义者弗莱的尼古拉斯撰写的庄严冥想。“Da pacem, Domine”,用作曲家的话是"绝望的呐喊,我们疯狂的世界。我相信音乐会增强我们的信仰、爱和灵魂。” “Laudate Dominum”的歌词只有一个由合唱团重复的句子组成。祈祷者、沉默的果实根据特蕾莎修女的文字改编的。名为《平原风景》的唱片,当中的作品是吉东·克莱玛委托创作,瓦斯克斯在2002年为混合合唱团而作。
用瓦斯克斯一部在2010年才首次被录音的作品《四季》结束本文。维瓦尔第、皮亚佐拉、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以“四季”或者以“季节”为标题的作品,多是以景色描绘为主,瓦斯克斯的《四季》却是以他感情的记录为主线。或者我们可以将瓦斯克斯与阿沃·帕特、坎切利、格雷茨基等作曲家归为一类,他们都坚守自己的民族本性,以历史和英雄人物为鼓舞,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崇尚自然,尊重感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探求生活的意义。当互联网文化使得我们内心焦虑、思想空虚、精神匮乏、知识与认知扁平时,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的音乐作品,是引领走向未来的方舟。
上一篇: 走出剧场运营困境与误区,国内顶尖剧院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下一篇: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