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教育园地 > 学术畅谈 > 文章内容

你听过贝多芬的第一号作品吗?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1519    发布日期:2020-12-14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那些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很多都出自从1803年到1812年这个被称为“英雄时期”的十年,而在此之前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他的早期作品。与大量光辉灿烂的中期杰作和意境深邃的晚期作品在音乐爱好者中广为流传和在音乐会上大量演奏相比,早期作品中除了少数著名的作品,诸如“悲怆”和“月光”奏鸣曲等,很多相对来说是默默无闻的,或者被忽视了的,尤其是那些1800年之前出版的作品。比如,你听过他的第1号的作品(Op.1)吗?坦率地讲,我可能在听一个全集录音CD的时候,顺便听过一两次录音,但是对它们完全不上心不熟悉,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最近在仔细探索他那些相对来说不那么有名的作品的时候,反复聆听学习,逐渐被这几部作品吸引。

西方音乐史上那些高产的主要作曲家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个或者两个不同的编号。编号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是以出版时作曲家给的自己作品的出版序列号(OP),另一个是后人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或者作品分类为作曲家全部作品的编号。有些作曲家只有前一种,比如贝多芬,有些只有后者,比如莫扎特。舒伯特很多主要作品有两者。莫扎特在世的时候出版的作品很少,所以,只有很少量作品有出版时候给的编号(OP),而我们现在熟悉的莫扎特作品编号(比如,K.466)是后人为他的作品根据创作完成的顺序给的编号。贝多芬的主要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基本上都出版了,所以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出版时候的编号(OP),少数没有出版或者出版时没有赋予出版编号的那些作品,后人为他整理赋予以WoO代表的编号(德文 Werk ohne Opuszahl的缩写,意思是“没有编号的作品”)。出版的作品编号是出版的顺序,也基本上是创作的顺序,除了极少数早期创作后来发表的例外。一个出版编号有时代表几部一组一起出版的作品。一般来说,给予编号正式出版的作品都是作曲家满意认可了的。


贝多芬的作品第1号(OP.1)包括一组三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出版于1795年7月,是他第一组正式出版的作品。贝多芬1770年底出生在波恩,在1792年11月他快22周岁的时候,来到当时和现在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他刚到维也纳那些年,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演出并学习作曲。他在到达维也纳前就开始了作曲方面的尝试,最早出版的作品是他不满十二岁时创作的一首变奏曲。到维也纳后的前几年,他并不急于出版自己的作品,而是以演奏家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声誉,同时创作并对这些年的作品进行修改,精心准备了多部作品,似乎是为自己作为作曲家走进维也纳音乐生活一鸣惊人做准备。这些作品中不仅包括作品第1号的三首钢琴三重奏,还有第二年出版的作品第2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前三首,随后的几首其它室内乐作品,以及现在广为人知的第一号和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等。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仍然是海顿和莫扎特影响之下带有前人明显印记的作品,很多音乐爱好者或许由此认为他那些作品缺少他的个性而不值得重视。其实受海顿莫扎特影响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的第一号作品中就有他个人特质的初露锋芒。从他这三首钢琴三重奏最直观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不同: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一般都是两个或者三个乐章结构,演奏时间少有超过20分钟的,而且都是以钢琴为主,大提琴在很多情况下起伴奏低音的作用。贝多芬的这三部作品,结构上大幅扩展,每一部都是四个乐章结构,演奏时间都在30分钟左右,规模很大,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作用大幅增强,常常听到这两件弦乐器主导的语句和段落。海顿和莫扎特常用的小步舞曲乐章,贝多芬也已经以“谐谑曲”取代。

第一首作品是降E大调,这个调性也是他后来用过多次并最能代表他的“英雄”风格的作品所采用的主调,比如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还有十八世纪中期著名的“曼海姆乐派”的印记,但其中贝多芬个人的特质也可以感受到了。奏鸣曲式的主要主题坚强有力,由同一个音符重复三次引出的副部主题温柔婉转,这样的对比是后来很多贝多芬作品中都有的。短小的发展部中,有钢琴快速华彩般的经过句产生的奇特惊喜,是这个相对平常的乐章中的一个会给人留下印象的高潮。这部作品最突出的部分是第二乐章,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与钢琴交替和合奏出的主题非常宁静,富有歌唱性,令人难忘。第三乐章谐谑曲的节奏让人感觉天真和快活,无忧无虑。第四乐章基本上是第三乐章情绪的继续,钢琴演奏的如杜鹃鸣叫般的主题开始,主要主题由三件乐器依次呈现,舞蹈性的节奏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最后的结尾处,让人感觉是最后终止的时候,音乐却没有停下来,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G大调的第二首以一个很震撼的和弦引出的缓慢的引子开始。这个乐章先由小提琴唱出的舞蹈性的第二主题似乎比主要主题更突出。这部作品的重心在第二乐章广板,主题舒缓的旋律线宁静而优美,三件乐器一起编织营造的音乐织体色彩丰富,产生出动人心魂的效果,充满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特质。贝多芬这样的音乐怎么被我忽视了这么多年?短小的谐谑曲乐章之后,是两个主要主题构成的精彩纷呈的回旋奏鸣曲式的终曲,从头到尾充满欢乐的气氛。

三部作品中最新颖的是C小调第三首。这是海顿在听到贝多芬和同伴为他演奏这三首作品之后,持保留意见的那首。由此可见,贝多芬在他的第一组公开出版的作品中,已经展现了与前辈之间的鸿沟。C小调和降E大调一样是贝多芬后来创作的几部最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所采用的调性,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短小的引子之后出现的主要主题让我想起了熟悉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的音型,乐章充满矛盾冲突。第二乐章的主题与几个变奏,虽然主题非常简洁,但是三件乐器组合演绎的变奏,表达的情感十分深厚,其中大提琴主导的第一个变奏优美如歌。在这首作品中,第三乐章没有采用前面两首使用的“谐谑曲”,回到了海顿和莫扎特时代的小步舞曲,但是很难感受到十八世纪小步舞曲的风味。倒是这个短小的乐章中那个三声中部,钢琴的音阶与大提琴对答,非常美妙,让人难忘。终曲乐章的主题率真富有魅力,密集的音流仿佛迎面而来,与旖旎的副部主题交织,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场景,最后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全曲。

研究贝多芬的学者路易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将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1793-1802)称为他的“第一个成熟时期”,也就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一百多年来已经习以为常称为贝多芬创作“早期”的十年,以强调他这个时期作品的成熟品质。他认为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以追求世俗的成功建立自己职业声誉为目标的作品,也有展示他内心的成长,发出内心声音的创作。前者如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而作品第1号的这三部钢琴三重奏作品,则属于后者,是贝多芬“在莫扎特创作了优异作品的体裁上做出的杰出贡献”。仔细聆听这些作品,在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爱乐生活的同时,还能加深我们对贝多芬作品及其精神发展过程的了解。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