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墟甲骨窖穴内发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中国是世界文化产生最早也是历史最渊源的国家之一。陕西“蓝田猿人”和“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发现,说明我们的祖先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早在约五万年前的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南北广阔的地域内便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阶段。初期氏族社会的音乐处于萌芽状态,只有一些简单的乐器和乐舞。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只有一个吹口的“陶哨”和山西万泉荆村出土的有一两个发音孔的“陶陨”,便是新石器时代音乐文化的遗存。
陶陨©西安半坡博物馆
那么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一种观点是情动。《乐记》有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于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音乐确实能反映感情,但是在原始社会,音乐的发生一定是基于更加现实的目的,比如劳动说。
在原始社会,那些为了缓解集体劳动中的疲惫,以及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劳动号子就是最早的音乐。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乐器。劳动工具随着劳动节奏而发出响声,与劳动歌曲相呼应,实际上起着乐器伴奏的作用。例如“磬”这种击乐器,最早期的形状就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庖丁”十分相似。结合劳动呼声、劳动工具发出的音响,再加上劳动动作,就构成了原始歌舞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
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歌舞或乐舞的形式,以能反映狩猎活动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内容居多,也有不少宗教性的祭祀歌舞。舜时有一个著名的乐舞叫做“韶”,因为用原始的“萧”(类似排箫)伴奏,所以又叫做“萧韶”。根据《尚书·益稷》中的记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可见乐曲的神妙。
原始社会还认为音乐歌舞还有其他实用意义,可以强身健体,战胜自然灾害,再到后来向祭祀音乐发展,也是因为此。原始人崇拜自然,祈望天地万物勿予人类灾难,并希望得到图腾的帮助和保佑,于是就创作了宗教性的祭祀歌舞。此外,还有专门歌颂各氏族图腾的乐舞。传说黄帝族的图腾是云,所以在黄帝时期便有了祭祀图腾的乐舞《云门大卷》,以求福佑。
到了大禹时期,建立了夏朝,氏族社会已经处于晚期。由于农牧业的发展,富有的贵族家庭产生,他们把打仗抓来的外族当做奴隶,便产生了阶级分化,奴隶制度逐渐形成。
在奴隶社会,音乐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夏商奴隶统治者除了把音乐用于祭祀、宴席等方面之外,还用之为自己歌功颂德。像夏朝皋陶所作的《大夏》就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德,而商朝初期作品《大濩》则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这两个乐舞都是以歌颂个人功德为主,与之前出于实用意义的音乐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奴隶们也用音乐表达对阶级统治者的憎恨。此外,夏朝音乐发展到后期,为满足阶级的过度享乐,便产生了大量的女性乐伎奴隶。
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商汤打败夏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当时,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水平十分高超,一些乐器便从石制、陶制,演变成了木制或铜制的乐器。如鼓和埙,一开始是陶制乐器,商代时期才有了木制及铜制的鼓,石制或象牙制的埙。
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钟和磬。古代的钟是铜制乐器,因形制不同有着不同的名字,大钟叫做“镛”;单独悬挂演奏的叫做“特钟”;可悬挂、可手执、成组编列可奏曲调的叫做“编钟”,在殷墓中有出土过。
上文提到过磬这种乐器与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石庖丁”有相似之处,可见磬在最初很有可能是石制的,没有固定音高。后来因为统治阶级要求音色清越,便采用了玉石制作。音阶观念建立后,成组编列就有了“编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折角的形状。
编钟、编磬、埙这些乐器的出现,说明至少在夏商时代,通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音阶观念,这对后朝的音乐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乐曲少之又少,尽管在一些史书或乐志中有相关记载,但是仍然无法窥探当世乐舞的粗旷与威严。今人有一曲拟古的《原始狩猎图》或许能给大家些许联想。
沧源壁画
这首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作曲家钱兆熹,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和蒋国基在杭州共同创作完成,是少有的模拟古乐器编创的作品之一。
作品模拟了原始先民的生活仪式场景,狩猎,歌唱,乐舞的原始人们,在对音乐的想象中产生了一幅远古的画面。骨哨的吹奏与敲击乐器的和鸣,加上特制的骨笛与埙,古朴自然,相印成趣。
上一篇: 巴洛克作曲家|巴哈贝尔及卡农
下一篇: 同月同日离世的维瓦尔第和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