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了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如山西繁峙县岩上寺绘有金代演唱壁画。岩上寺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寺中壁画有佛教故事,也有依金代社会生活描绘的宫廷城阙、楼台亭榭、民宅村舍、茶楼酒肆等。这是绘在西壁上的一座酒楼,楼上有品茶饮酒者数人,左侧有两女子,一人双手执槌击一支架上的扁鼓,一人击拍板,系卖唱的女艺人。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记载,当时城市中有用鼓、拍板等乐器伴奏唱小曲者:“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或于酒楼,或花衢柳巷妓馆家祇应,但犒钱不多,谓之‘荒鼓板’”。此画即艺人在酒楼演唱的情景。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的演唱图。一女子执拍板演唱。中间方桌上摆着饮具、食品,左右两人端坐听曲。此为艺人在富户人家击板演唱,也如吴自牧《梦粱录》所述:“府第富户,多于邪街等处,择其能讴妓女,顾倩祇应”。
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说唱场面。张泽端活动于北宋政和、宣和年间(公元十二世纪),《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一天,从郊外到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广阔地展示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和生活。全图为一长画卷,这一局部画面是市中心十字路口,街道宽阔,路旁有售物小贩,路上有往来的马车。在一店铺门前,簇拥的人群中,立一老者正在说书或演唱。
宋代说唱“唱赚”,甚为流行。它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结构。缠令由若干曲牌联接在一起演唱,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缠达,又名转踏,是在引子后面,用两个曲牌重复演唱,用“鼓板”乐队伴奏。宋末元初陈元靓编《事林广记》中,有一幅与蹴球绘在一起的唱赚图。并有诗描述:“鼓板清音按乐星,那堪打拍更精神。三条犀架垂丝络,双支仙枝击月轮。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几回月下吹新曲,引得嫦娥侧耳听”。四川广元县罗家桥南宋墓石刻中也有一个表演场面,共三人,一人吹笛、一人击拍板、一人击有支架的扁鼓。它与《事林广记》唱赚图相同,亦是一表演“唱赚”的场面。流传下来的赚词见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事林广记》中的《圆里圆》赚词。唱赚的曲谱有《事林广记》中的《愿成双令》。这是民间酒宴时所用的唱赚谱,用燕乐俗字谱记写,由《愿成双令》、《愿成双慢》、《狮子序》、《本宫破子》等曲牌组成,是带赚的缠令。它是现存所知年代最早的唱赚谱。此曲谱前面有一套“鼓板棒数”,是“鼓板”(包括笛、鼓、拍板)的演奏谱。它用黑点、圆圈和密圈连线等符号对鼓板的各种打法作了记录。打法中有“急板”、“花拍”、“打四”、“打五”、“添片子”等变化,是一种独特的打击乐谱。
宋代画家苏汉臣曾绘“杂技孩戏”。一老者身上挂着几种乐器,一手击简板,一手执四支鼓箭,似在击奏扁鼓、小腰鼓、小锣、渔鼓等。两手腕系小钹,左侧扁鼓下系一铃。旁边有两儿童聆听。可能是在演唱道情,兼做一些技艺性表演。这种唱奏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特别受儿童的欢迎。苏汉臣活动在北宋宣和、隆兴年间,曾任画院待诏,擅长“儿童画”、货郎等风俗画。画中所绘渔鼓、简板是现存所知最早的图象。元代宫廷宴会中将这些乐器作为歌舞道具。明王圻《三才图会》曾绘图记载。
宋代《大傩图》。画面上有十二人化妆列队表演。有人头顶畚箕,手执扫帚,腰上插一长柄水瓢和炊帚,两膝头饰大鳖、背负龟甲;有人头顶一牛角,背负蚌壳,双膝饰大蛤蟆;有人头戴特大蝴蝶形帽子;有人头戴柳斗、米斗或斗笠,斗上或巾帽上饰梅花、柳叶、雀翎、雉翎,手持或腰间系挂大蕉叶扇、葫芦瓢等物。众人服饰不一、神态各异。还有人系带或演奏各种乐器。整个画面红火热烈,充满欢乐气氛。此画原题《大傩图》,可能是在立春节令活动的一支民间迎春舞队,是人们企求驱除疫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歌舞活动。
辽宋金时期皆有散乐。散乐即百戏,它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因素。宋代散乐有“杂手艺”、“歌舞”、“杂剧”之称。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内容更为繁多,系指筚篥、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舞旋、杂剧、参军、歌板诸项目。散乐中的歌舞表演图象多有发现。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散乐图。中间有一女舞者。乐队十人,所奏乐器为笙、筚篥、排箫、琵琶、横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赵大翁是兼营工商业的地主。此画对面壁上绘赵大翁夫妇正对坐观赏散乐表演。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这是辽天庆六年(1116)的墓葬。画面上有一男舞者,乐队十一人。前排五人,两人吹筚篥,一人吹笙,一人击腰鼓,一人击大鼓;后排六人,一人击拍板,一人弹琵琶,两人吹横笛,一人击腰鼓,一人吹排箫。
山西大同北郊卧虎湾二号辽墓东壁壁画散乐图。这是辽天庆九年(1119)左右的墓葬。画面上十二人。右上角有一人,右手执一短杖。其余人员所奏乐器为笛、排箫、筚篥、横笛、琵琶、拍板、大鼓、腰鼓、方响。下方有一舞者。据《辽史-乐志》载,辽国燕乐有《国乐》、《大乐》和《散乐》,并载:“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上述两图即为辽国散乐表演图象。
河南焦作金墓散乐画像石。这是金承安四年(1199)的墓葬。共十一人,中间两舞者,右面伴奏者四人,两人吹筚篥,两人击杖鼓;左面伴奏者五人,一人击大鼓,一人击拍板,一人吹筚篥,两人各执手鼓一具,举槌敲击。鼓面边缘饰花瓣,整体似葵花状。金代燕乐中有《渤海乐》、《散乐》。《金史-乐志》:“散乐,元日圣诞称贺,曲宴外国使,则教坊奏之”。此图即散乐中的乐舞表演图象。
山西繁峙县岩上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的倦睡宫女图(摹本)。所绘为佛传故事“太子出宫”片断。九名宫中女乐,在歌舞表演之后,疲劳不堪,就地休息或酣睡。地上散乱放置着各种乐器。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女乐被禁锢在宫中,为人作乐的不幸命运,画面所绘虽是古天竺国的佛传故事,但它正是宋、金社会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