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阳花》(试刊号)和大家见面了。“向阳花”作为上世纪70年代前后活跃在基层舞台上的一个准专业性质的少年文艺团体,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的确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思考和研究的东西。许多人曾经在这个队伍中工作、生活、学习过,他们有很多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更多的人当年看过“向阳花”的演出。“向阳花”在她存在的十年过程中,的确得到过社会的关注。许多“向阳花”人谈起数十年前的日日夜夜,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喟那段生活在自己生命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且还在继续产生着影响。
《向阳花》作为一份向阳花联谊会的内部资料性小报,她的目的与向阳花联谊会的宗旨是一致的,这就是增进友谊,联络感情,互勉互励,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后备力量、建设文化苏州而尽力。《向阳花》写“向阳花”、“向阳花”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像30年前关心“向阳花”那样关心我们,并不断给予我们热情指导。
向阳花文艺宣传队创建于1969年1月。由于“文革”开始后各类专业文艺团体纷纷停业或解散,时值全国人民迎庆中共“九大”,涌现出了一批群众性的文艺宣传队。红旗区(即现沧浪区)几位小学教师动议并经努力,把东方红小学(即现苏州市实验小学)、培红小学(即现沧浪区实验小学)等几所小学中能歌善舞的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于凤凰街原区文化馆内创建了“红旗区红小兵向阳花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各种歌舞说唱节目,活跃在工矿企业、街道里弄、学校军营,深受欢迎,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了声乐、舞蹈、器乐、曲艺等节目齐全的、年龄跨度为7-12岁的少年儿童文艺演出团体。
为使学生学习演出两不误,在区宣传部门和文教部门的支持下,“向阳花”于1969年冬迁入现沧浪区实验小学幼儿园内,集中食宿。清晨训练基本功,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排练节目,演出一般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并专门配备了文化知识教师和艺术指导老师(包括从工厂、企业借调的一批文艺骨干)。小演员每年从全区小学中遴选,经培训后择优录取,各年级人数不等(10-20名),全队总人数保持在60-70人。1971年秋正式命名为向阳花小学。1978年8月,向阳花小学并入沧浪区实验小学。随着演出任务的逐渐减少及沧浪区少年宫的建立与发展,“向阳花”于1979年秋正式解散。
“向阳花”先后排练演出歌舞《草原英雄小姐妹》、《小伙伴》、《钓鱼》,《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片段和一大批声乐、器乐、曲艺节目。1970年被定为苏州外事演出团体后,经常参加苏州市的重大外事活动,先后接待过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美国、德国、前苏联等44个国家的外宾,其中包括西哈努克亲王、宾努亲王、安东尼奥尼等贵宾。“向阳花”先后毕业200多名小演员,演出1130余场次,不仅和其他业余文艺团队一起为“文革”阶段的苏州填补了文艺演出的空白,同时也培养出了如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主持人、舞蹈家赵丽萍(
除在文艺专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外,“向阳花”毕业的各届同学中,还涌现出了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圻及东南大学博士后导
“向阳花”当年演出照
上一篇: 《向阳花》向社会各界约稿
下一篇: 吕思清名琴名曲醉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