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提琴家潘寅林老师于2005年10月28日19:30于苏州大学敬贤堂举办名为“红色经典”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本次音乐会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和苏州市兰萌文化传播公司承办,由苏州市钢琴学会,苏州市大明会展公司和音乐苏州网协办,本次音乐会也是潘老师首次来苏州演出。作为音乐苏州网记者,笔者有幸在演出前对潘老师做了独家专访,虽然演出前事务较多本次专访时间不长,但潘寅林老师对笔者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回答,希望广大乐迷能从中对潘寅林老师有更多的了解。
笔者:您是用小提琴演奏红色经典作品的第一人,红色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与红色经典作品广为流传的六七十年代相比,您觉得现在的观众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关注程度怎么样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潘老师:事实是无法与之相比,我认为主要是演出分量,数量不够,这样演出的机会比较少,观众接受的机会就少了。我这一年多在很多城市演出,很多观众对红色经典作品都很喜欢,让我感到很亲切。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对红色经典作品都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我希望看到红色经典作品观众群的进一步扩展,我觉得这是我一个很大的责任,我很愿意把作品推荐给年轻的观众。今天是我第一次来苏州演出,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与苏州的乐迷近距离接触。
笔者:我们看到您在去年已经进入高校巡演,并取得了很大成功,那您觉得红色经典作品凭借什么来吸引相对更容易被流行音乐吸引的年轻观众呢?
潘老师:演出!演出很重要,包括电台播放等等,要让他们有更多渠道和机会接触。港台歌曲的流行也是如此,本来港台音乐是禁止的,解禁后电台电视台都在播,所以得以迅速流传。小提琴是很容易被接受的,足以吸引观众,我们扩大到整个器乐演奏,可以看到器乐演奏整体人很少,市场越来越小,这是一个根本的阻碍。其实不光是红色经典作品,因为我前段时间出了张红色经典的唱片,所以这段时间的演出以红色经典为主,其实更多的音乐需要被关注,整个器乐演奏也是。
笔者:您认为小提琴本身就具有足以被年轻观众喜欢的条件对吗?
潘老师:对!我认为小提琴是最好的乐器,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描绘喜怒哀乐和各种声音, 听众真正了解后是深入人心的,它给人的感动相对于流行音乐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年轻人也许还没到这个年龄层次,不容易一下子被吸引,但小提琴本来就是要坐下来安静地听的,是高雅艺术,年轻的观众需要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有机会接触才有机会喜欢,我认为小提琴本身具有被年轻观众喜欢的条件。
笔者:我们看到很多古典音乐家在面对市场时选择了在古典音乐中加入流行元素,你是会保持原汁原味的“红色经典”还是会跟随这种潮流?
潘老师:我认为可以加一些流行的元素,但比例要恰当。要保持住它根本的东西。
笔者:那无论加入的比例是多少,您觉得这是一种被动的妥协还是主观的进步完善呢?
潘老师:我认为不存在妥不妥协的问题,我们是照顾观众的需求,观众在不同时期对音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闹的时候就适合听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就适合在静的场合听。在一个时期两者是可以共存的,也是一种多元化的表现。
笔者:《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文革后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也使您被广大观众所喜爱,这是您最喜欢的作品吗?
潘老师:是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首曲子对我有很大的意义,1972年演奏这首曲子之后我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独奏之路,这是我独奏道路的第一步。这首作品是著名作曲家阿克俭所作,讲述了聋哑人在解放军医疗队治疗下重新能说话能听到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当时的情况是外国曲子不能演,《梁祝》之类又属于封建题材也不能演,《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演出后取得了很大的反响,我那时每天都能收到很多热心观众的来信。
笔者:我觉得您有很多个“第一”,除了您是第一个用小提琴演奏红色经典作品,您还是第一个在日本乐团担任首席的中国人,第一个在澳大利亚歌剧院担任首席的中国人,但您选择了2003年回国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相对国外更好的环境,您选择回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潘老师:其实国内从1999年开始已经邀请我回国,但我当时合同还没到期。选择回国也是为了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想以我多年积累的一点经验为国内小提琴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现在我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2年零2个月出国九次,演出多次,都有很好评价,进一步提高了上海交响乐团的知名度,我本人还是很高兴的。
笔者:您回国后觉得中国古典音乐的环境和欧美、日本相比,存在那些差异呢?
潘老师:现在的环境比我出去前好,内容丰富多了,也更自由,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主要的差异和问题还是经费问题,好的指挥、独奏比较少。观众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国外比还有差别。有一个现象是中国的观众不喜欢鼓掌,让人觉得不是很热情。我前段时间去美国演出,那里的观众很热情。
笔者:最后请潘老师给我们苏州的音乐爱好者说几句话吧?
潘老师:很高兴来到苏州在苏州大学敬贤堂演出,我本身是上海人对苏州也比较熟悉,所以感到很亲切,但在苏州演出还是第一次,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让今晚的演出成功!
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中潘老师都让人觉得很亲切,对笔者问题的做了详尽的回答。这次采访是在潘老师试音结束后和晚餐前的间隙完成的。在演出前繁忙的时间里潘老师还抽出时间耐心地接受了音乐苏州的采访,印证了一句话:大凡有成就的都是平易近人的。从潘老师到达会场到采访结束,我看到的都是一个永远挂着笑容的温文而雅的音乐家。在采访中和潘老师聊到古典音乐,当笔者说喜欢时潘老师很开心地让笔者评价他试音时的曲子如何,让人看到他极其谦逊平和的一面。我想,潘老师受到人们长久的喜爱,与其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吧。
音乐苏州网记者对潘老师做独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