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章内容

电子音乐离观众到底有多远

发布:admin    浏览量:1184    发布日期:2006-11-09

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刚刚结束。7年前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场电子音乐会后,观众“大脑一片空白”,给第一次面见国内观众的电子音乐添了些“丑媳妇见公婆”的尴尬。7年后,人们是否依旧有距离感呢?音乐谢幕、场灯亮起之后,几位观众谈了自己的感受。

“很震撼,从未听过如此贴近自然的声音,像神灵发出的一样!”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女生兴奋地说。

“听到撕纸音乐的时候,简直被这个创意震住了,我以前学习中从没想过。”高水平国际团队的演出带给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的一名大二学生很多启发。

“听不懂,不好听,有点儿像噪音。”被朋友拉来的非音乐院校的小姐说。

尽管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很高的专业认可,但台下不多的非专业观众,无疑给电子音乐添了些孤芳自赏的清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张小夫说百姓接受困难主要有两个原因:“音乐材料的变化,传统声乐、器乐都是以音符为构成元素,而电子音乐直接取材于声音,经过计算机编程处理得到艺术升华。电子音乐的革命代表着美学观念的革命,就像我们不再去建故宫,而是要建现代公寓一样。”

对电子音乐曲高和寡的境遇,张小夫认同之余很冷静:“我国的电子音乐处在国际领先的位置,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向国际接轨,而是向国内接轨。”他说,今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就在演出范围和节目层次上有了刻意的安排。除了中央音乐学院外,还安排中央戏曲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分会场,目的是“从接受能力最强的大学生入手,让更多非音乐专业的人接触电子音乐”。与此同时,音乐节不再单一展示最前沿的艺术成果,而是针对不同受众安排了层次各异的音乐。例如,流行专场融合了不少人们熟悉的音乐元素,获得热烈反响。

最初学习传统音乐的张小夫是国内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专家之一,弃文(手写谱)从武(操纵计算机)在他看来是跟进时代的表现。“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语言,远古时代是人声歌唱,农耕时代是金石之乐,工业时代产生器乐交响,电子音乐则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他说:“任何艺术形式都要经过时代筛选,电子音乐作为新事物正在面临着被检验的过程,人们接受贝多芬也不是一天的事。”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