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青歌赛选手有点尴尬 评委也出洋相

发布:admin    浏览量:1625    发布日期:2008-03-29

本届“青歌赛”自合唱比赛转入单项团体决赛之后,观众的关注焦点,也从对评委打分的疑惑转移到综合素质考核的题目上来。也难怪,大多数观众虽然喜欢音乐,毕竟没有评委那么专业,说不出那么多道道来。但综合素质考核的考题,涉及文学、艺术、地理、人文、自然科学,因此,评委在考选手的同时,其实也在接受观众的考试。

考题难易不均

本届“青歌赛”举行到现在,综合素质考核的考题难易不均,知识点偏广不一,已经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譬如,中国地图上标出的三条江河──黄河、长江、珠江,这样连小学生都能轻易答对的题目,却用来测试具有本科学历的选手;但也有让选手辨别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古典诗句这样的偏题,这类题目属中文系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对于学音乐的歌手来说也许是知识空白点,因而茫然面对也在情理之中。每个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性,“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本意是测验选手的基本文化素质,如果不实事求是地根据选手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范围来命题,就会让选手感到相当为难,难怪题目序号总要被抽得七零八落,大家都想找幸运数字来避免遭遇尴尬了。

评判存在争议

当然,综合文化素质考核不但是考选手,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测试。因为有了余秋雨、徐沛东两位评委,观众即使不懂,也可以通过他们对选手回答的评点长一点知识。但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知识面的局限,即使事先知道答案的评委,评点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如面对一道有关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选择题,选手回答为但丁,但却遭到余秋雨先生的否定。他认为,但丁只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许,余秋雨全面了解但丁是否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学术争议背景,但许多书上都白纸黑字印着: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毫无疑问可称为艺术大师。选手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已属不易,判为失分实在不应该。

评委也会出错

两位评委是社科领域和音乐界的专家,所以,对一些题目的解说也让观众拓宽了眼界。不过,既为评委,在这样的场合所作的解说,应该严谨、准确。遗憾的是,观众经常可以发现各种含糊甚至错误的说法。如徐沛东把俄罗斯歌星维塔斯演唱的《歌剧2》称作是歌剧选段,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和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误称为《战争交响曲》,甚至把乾隆80大寿时邀请“徽班进京”的年代延后到了道光年间等等,出了不少“洋相”。学贯中西的余秋雨教授,在解读李白《赠汪伦》中的“踏歌”含义时,竟不知道这是一种中国舞蹈的名称;他对自然科学常识的解说也含混不清。这也进一步说明,专家评委的知识也有空白点甚至盲点。

试题应该合理

综合素质测试,既能活跃“青歌赛”的赛场气氛,也可以使更多人关心比赛,而且还能促使选手多读书,应该是一个让人喜爱的项目。但是,测试要公平,题目必须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连“采菊东篱下”、《赠汪伦》的作者是谁都回答不出来的选手,毕竟是少数;原生态歌手不识英文,也只能说明当地需提高教育水平。至于有人写信给比赛主办方,提出对考试范围出复习手册这样的建议,则明显是一个嘲贬选手文化素质的馊主意。用复习手册来规定范围,只能测试选手的记忆力。如果所有的人都靠记忆得满分,那这样的测试还有什么意义呢?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