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命的各个阶段,总会迷上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提起音乐,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像提起自己的情人,充满柔情。十年前,她迷恋的是莫扎特的作品,1998 年,她喜欢的是贝多芬,而勃拉姆斯则是她的“初恋情人”。
刚开始学习小提琴时,穆特就接触到了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这样的音乐对于小提琴来说是再完美不过的了。”近十年来,穆特一直致力于对这些知名作曲家的作 品进行重新演绎。她陆续推出了“贝多芬计划”、“莫扎特计划”和“门德尔松计划”。4 月15 日,索菲·穆特第三次莅临上海,与老搭档钢琴家兰伯特·欧尔吉斯(Lambert Orkis)在东方艺术中心为中国乐迷带来了一场古典音乐会。此番在上海的演出,也是她最新力作“勃拉姆斯计划”全球巡演的一部分。
穆特是小提琴界的“神童”。她7岁成名,获得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5 岁的时候,在卡拉扬的指挥下,穆特和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第一张唱片:莫扎特的第三、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同年,她被评为德国年度艺术家。她是古典音乐界国际 大奖的常客,在她的奖杯收藏中,包括了德国唱片大奖、唱片学院奖、法国唱片大奖、国际唱片奖、法国《音乐世界》杂志奖、日本《唱片艺术》杂志奖以及若干格 莱美奖。
叛逆与成长
“我几乎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知道小提琴了,走上音乐道路主要是受到哥哥的影响。”1963 年6月29 日,索菲·穆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她的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穆特的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穆特一直想学小提琴,但父母似乎不太愿意,他们觉得练习小提琴会占用很多时间,“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但是不要成为专业”。但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痴迷于小提琴时,又不忍心再去阻止。
5 岁生日那天,穆特终于等到了一把作为生日礼物的小提琴,“当我得到这把小提琴时,我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而只是很自然地去演奏、去练习”。
1970 年,年仅7 岁的穆特在二哥的钢琴伴奏下,参加了德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她是那届参赛选手中最年幼的( 该比赛年龄跨度为6-24 岁),最终她夺得了冠军。关于这次夺冠,她说:“把练习的东西都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最年轻的,可能所有的关注度当时都在音乐上吧。”
这次获奖引来不小的震动,各类演出邀约纷至沓来。此时,父母却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拒绝一切邀请,只为让她能正常地受教育、成长。这应该也是她艺术生涯中唯一一次比赛经历。“我那个时候完全不理解商业演出的含义,而且如果换作现在,我是父母,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小时候学小提琴并非为了成名和赚钱, 而且仅仅7 岁的我那时无法独立做出选择。”
很多著名音乐家都愿意把新作品的首演交给穆特,包括卢托斯瓦夫斯基的“变奏曲”,潘德列茨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里姆的《时间圣歌》。但她最拿手的还是演绎古典音乐名作,“激情与纯粹”是她演奏音乐的“关键词”。从提琴家们的“试金石”巴赫的《恰空》,到帕格尼尼“24 首随想曲”,再到莫扎特“第三协奏曲”、“第四协奏曲”,她都演绎得得心应手。
然而穆特的演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与指挥家中的“怪杰”切利比达克合作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时就发生过摩擦。在排练中,切利比达克与他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以其一贯的 缓慢速度演奏,拒绝迁就穆特的速度,经过多次排练仍无法协调。穆特毅然离开了慕尼黑,那场音乐会被迫取消。为此,她失去了与切利比达克再次合作的机会。
“就演奏小提琴的舒适度而言,演奏贝多芬的音乐远不及演奏勃拉姆斯。”在15 日的音乐会上,穆特将把勃拉姆斯的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为重点:“G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A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和“d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巧合的是,上个世纪穆特第一次中国之行,带来的正是这三部作品,但那次行程不包括上海。这一次,她和本地乐迷可以相互弥补多年的遗憾。
卡拉扬发现的小提琴天才
曾师从于卡尔·弗莱什 (CarlFlesch)的霍宁伯格是穆特的第一位老师。随后,她跟随小提琴大师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以及在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执教的艾达·斯图茨基。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教给了穆特不同的演奏技巧。但只有一个人,让她知道,原来“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也可以享誉全球”。
与“指挥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的相遇,成了穆特演奏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1976 年,穆特与哥哥一起亮相瑞士琉森音乐节,在听完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后,时任音乐节艺术总监制的卡拉扬对这个小女孩产生了兴趣。数日后,穆特再一次以《恰 空》征服了卡拉扬,大师喜出望外并当即邀请她参加第二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从此,卡拉扬成了穆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在卡拉扬的安排下,她以莫扎特“第三协奏曲”作为自己首次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曲目,大获成功,这也是他们一老一少长达13年合作的开始。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卡拉扬去世。
在那段时间里,卡拉扬每年邀请穆特合作5次,每次演奏的曲目都由他亲自决定。随着穆特的成长,卡拉扬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两人的合作,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的演奏家和乐团,拓宽她的视野。同时,卡拉扬也将穆特介绍到与自己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DG 唱片公司,一起录制了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协奏曲。事实证明,卡拉扬当年的这个决定是明智的,直到现在,穆特仍是DG 的“台柱”,每张新唱片都毫无例外地叫好又叫座。
在穆特看来,卡拉扬好似她的“精神教父”。一般人眼里的卡拉扬高傲、自负,而在穆特眼中,“虽然他平时看起来很高傲,但他不是那样一”。
上一篇: 音乐界欠着孩子们一笔账
下一篇: 特立独行的“狼女”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