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世纪里,美国时而被人议论成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超级大国,对于这个没有诞生过莎士比亚、莫扎特、梵高的国家来说,即使有再多的好莱坞电影和HBO剧集恐怕也难以改变这种执拗的印象。然而,恰恰是在这片二百年前的文化沙漠上,却诞生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古典音乐王国,不计其数的交响乐团、歌剧院、音乐厅,层出不穷的音乐人才,让这个年轻的大国成为当今唯一可以与古典音乐艺术的发祥地欧洲抗衡的国家。
歌剧?还是交响乐?
就在上个周末,被称为MTT的美国指挥家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率领他的旧金山交响乐团在京沪两地亮相,对于见惯了世界一流乐团的中国观众来说,一支欧美顶尖乐团的来华演出早已见怪不怪。自从北京国家大剧院落成之后,中国就成了著名交响乐团亚洲巡演的必经之地,光今年出现在国内音乐厅中的欧美顶级乐团就不下十支。
然而,就像在美式快餐、苹果手机和好莱坞电影面前趋之若鹜一样,中国观众对于来自美国的交响乐团始终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没有欧洲精英文化的繁文缛节,美国人张扬的性格全面地体现在了他们的交响乐文化中,豪放明朗的气质,动感十足的风格,技巧卓越的演奏,和性能卓越、动力强劲的美系汽车可谓如出一辙。
说来也真是有趣,美国虽然不是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但这块土地上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交响乐团,光全美登记在册的乐团就超过1100支,其中五分之一者有常年的演出计划,运营资金超过千万水平的乐团有将近50支,具有国际声望的不少于20支,在2008年英国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评选的全球20支最杰出交响乐团版榜单上,美国乐团占据了七席之多。
和中国一样,相对于古典音乐发源地欧洲,交响乐在美国亦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和“二手货”,只不过到港时间比中国早了将近整整一个半世纪。在电影、流行音乐、数字多媒体尚未出现的年代,交响乐艺术因其罕见的力量、规模和感染力成为当时最具奇观效应的表演形式,120分贝声压的强力冲击,以及急速的肾上腺素升高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能感受到的,好奇心甚强的美国人不会对此置若罔闻。
在欧洲,交响乐团大多是歌剧院的衍生物,交响乐团在19世纪实属新鲜事物。历史上的美国却没有丁点歌剧传统,精明务实的美国人发现,相比于创造一支交响乐团,盖一座歌剧院和组建一家歌剧团的成本要高出许多。况且在移民风潮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中,大都市如饥似渴地等待着这门新兴艺术的光顾。
1842年纽约爱乐乐团成为了美国第一支主要的管弦乐演奏团体,而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波士顿、芝加哥、费城、克利夫兰、匹兹堡、圣路易斯等地的乐团相继诞生。美国人用很短的时间跨越了传统的阻隔,成为了年轻的交响乐国度,直到今天都是世界上拥有交响乐团最多的国家。
乐府千秋:卡内基音乐厅
1947年,一部名叫《卡内基音乐厅》(又译:《乐府千秋》)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座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的著名演奏大厅。虽然同城的林肯艺术 中心和位于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同样声名显赫,但卡内基音乐厅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是美国的一面文化旗帜,也是高品质音乐演出的保障,难怪美国音乐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某人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演奏?”回答:“练习,练习,再练习。”
1891年,美国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Carnegie)投资兴建了卡内基音乐厅,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指挥了当时的首演音乐会,而德沃夏克最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亦是在卡内基首见天日。一开始,音乐厅的名字与卡内基无涉,只是在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两年后,在纽约音乐厅公司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为音乐厅命名,之后音乐厅长久地由卡内基家族旗下的基金会管理。
卡内基的历史堪称美国古典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生动样本,与欧洲大部分公立演出团体不同的是,几乎美国所有表演艺术机构和院团都是以董事会赞助人的形式运营的,政府在美国高雅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仅仅是政策扶持的作用(比如为赞助商企业减税等方式鼓励艺术产业投资),既无行政干预,亦没有资金支持,于是肯尼迪、摩根、洛克菲勒等工商业巨子的身影,长年出现在美国顶尖艺术机构的赞助名册上。而另一方面,演艺机构自负盈亏,既要坚守艺术品质,又要迎合市场需求,而这样的机制在美国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是保持美国高雅艺术文化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如今,卡内基音乐厅拥有着全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演出季策划,每年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独奏家、歌唱家都会在此献艺。而与自行主办演出的卡内基不同的是,同在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的生存基石则是纽约爱乐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两大长驻院团,前者是美国最早的独立管弦乐团,后者则是美国目前唯一跻身世界超一流行列的歌剧机构。
而在首都华盛顿,1971年落成的肯尼迪艺术中心(JohnF.KennedyArtsCenter)虽贵为美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但在纽约、 芝加哥、波士顿等音乐大都市环绕下,声明和影响力反而逊色不少。实际上,肯尼迪艺术中心是美国罕见的大型综合类表演机构,音乐、戏剧、舞蹈、歌剧、音乐剧等都在此地上演,但由于美国其他城市均在各个艺术门类都有极高水准的表演团体,所以相比于拥有百老汇音乐剧、美国芭蕾舞团(ABT)、大都会歌剧院 (MET)、“五大”(BigFive)交响乐团的纽约、芝加哥等地,肯尼迪艺术中心只能仰仗本地的华盛顿歌剧院和国家交响乐团,这也足以反映美国独特的高雅艺术生态状况。
人才辈出,精英云集
此外,除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独树一帜的运营模式,美国在相对短的时间成为足以和欧洲抗衡的古典音乐大国,大批的音乐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中叶动荡不安的欧洲革命,为美国带来了第一批音乐拓荒者。1860年前后,以德国移民西奥多·托马斯(TheodoreThomas)为代表的欧陆音乐家为美国的交响乐文化制定了最初的专业标准,而德沃夏克则成为当时欧洲作曲家中在美国开辟音乐新大陆的成功范例。
而拜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所赐,大批欧洲超一流音乐家从欧洲迁徙至此,涵盖了几乎古典音乐艺术的所有领域,从指挥家马勒、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瓦尔特、库谢维茨基到斯托科夫斯基,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再到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像海菲茨、鲁宾斯坦、霍洛维茨等伟大演奏家, 从他们的姓氏便不难判断其祖国的方位,而正是他们帮助美国从一个新兴的古典音乐大国蜕变成超级强国,并具备了足以和欧洲传统音乐豪强抗衡的实力。
而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一代音乐家开始显露峥嵘,纽约茱莉亚和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源源不断地为美国音乐界输送人才,传奇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詹姆斯·列文,天才钢琴家范·克莱本,以及黑人女高音莱昂泰尼·普莱斯、小提琴家斯特恩、帕尔曼、马友友均是美国长期高水准音乐教育下的产物,而如今蜚声国际的中国钢琴家郎朗、王羽佳同样受益于此。
由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美国今天的音乐演出团体仍然吸引着全世界优秀的演奏家和艺术管理者,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仍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并让该国的古典音乐事业保持着稳定发展,虽然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威胁并影响了一批美国音乐演出团体的生存,但美国主流音乐团体却依然良好如初。2013年,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美国芭蕾舞团、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莱明等都将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
上一篇: 低调的古典音乐奖项:本土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