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迪图瓦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东艺演出音乐会还有一天的时间,乐团经理带着35年前曾随团到访的波士顿交响乐团老音乐家劳伦斯·沃尔夫和爱德华·巴克改签了飞机先一步抵达上海。5月3日是东方艺术中心每月一次的会员开放日,东艺为35年前曾与波士顿交流的上交的老乐手以及曾在当年现场聆听音乐会的乐迷举行了一场再度聚首的见面会,并对当年到剧院参加活动的观众开放,当天下午,不少爱乐者慕名而来。
当年令中国观众新奇不已
作为中美建交2个月之后便来华演出的文化使者,波士顿交响乐团当年在中国的影响可谓深远,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感慨,“35年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尤为明显,35年前乐团到访,送别时停机坪上站着密集人群,这在如今已经不可想象;最近10年国外大师名团屡见不鲜,再要有一支乐团引起轰动已经不大可能。”作为所有美国团中来华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支,许多熟悉美国乐团音乐风格的乐迷唯独没有听过波士顿华美深沉的弦乐,此次终于能够一睹真容,演出前的票也销售一空。
说起35年前的访华经历,波士顿的老乐手记忆犹新。现年65岁的乐团低音提琴首席爱德华·巴克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到亚洲,长途飞行感觉非常疲惫,出于外交访问的目的行程却安排得很密集。刚下飞机在酒店放好东西就被带去听中国传统的民乐演出,他至今记得那种中国音乐,非常质朴却有着很强的叙事性。作为文化使者,当年他们还带来了美国的先锋音乐与中国的“学院派”交流——第二天,爱德华和其他三位低音提琴手以“低音提琴四重奏”的形式在上音开大师班,并上演了美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我们当时演无调性的先锋派作品,看观众反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波士顿交响乐团在上海演出前,上海交响乐团部分声部首席获得机会与美国乐团进行交流,和当时的指挥小泽征尔共同排练。当时交流的场所是市政府大礼堂——当时上海还没有一座专业的音乐厅。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共同排练时,西方乐手用的钢丝弦也让还在使用羊肠弦的中国乐手新奇不已。
“尽管被称之为‘交流’,我们都视作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原上交打击乐首席华国田说。除了欣赏全团一起演出的交响乐,当时乐团的多位乐手都进行了独奏表演,当时乐团赠送的响板至今仍在上交的打击乐声部中被使用,因为35年来,还没有任何新响板的声音比当年那块更好。
而现场最为感人的一幕,则是原上交低音提琴首席周宏彬找出35年前波士顿副首席劳伦斯在演出中场时赠送给他的黑胶唱片以及当年和劳伦斯的合影,细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中当年长发大胡子的美国小伙如今已经成了精瘦的寸头大叔。现场背景音乐是35年前的唱片中优雅深沉的旋律,低音提琴厚重的音色如同沉淀的旧日时光缓缓流转。周宏彬现场还透露,十多年前他在音乐学院带的学生后来赴美深造,竟又拜在了劳伦斯门下,这样的巧合令劳伦斯也大感意外和惊喜。
昔日观众已成资深乐评人
当年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并不对外宣传售票,只有最重要的官员政要才有机会到场观看。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当时的年轻人心中埋下音乐的种子。
当年刚刚从农村回到上海的沈次农辗转通过上海交响乐团的朋友蹭到了一张票,“当时我真是非常仔细地参与那场音乐会,我眼睛紧盯着小泽征尔的每一个动作,耳朵努力分辨着每一个音符。当时中国的音乐会太少了,等到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可能我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好的音乐了。”之后沈次农进了新民晚报,成为沪上资深的乐评人和在爱乐者中拥有广泛读者的“夜光杯·音乐音响版”的主编。另一位乐迷倪绍陆当年只是17岁的喜爱音乐的学生,虽然只能通过广播收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出,但当时音乐的种子也深埋进少年的心里。如今他成了上海大剧院《大剧院之友》主编,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上海交响乐协会的副会长。
当时乐团京沪两地访问,在北京与中央民族乐团也有过深入交流。父母都是中央民族乐团乐手的周黎还记得小时候听妈妈说,小泽征尔的指挥很奇怪,“第一拍给出去,乐团竟然鸦雀无声,但之后发出的声音极为整齐。”后来,周黎自己进入波士顿交响乐团,成了竖琴声部的首席,才知道,这样的“时间差”是乐团一贯的特有的演奏习惯。
1979年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时,团里没有一位中国人,现在团里已经拥有了4位中国乐手。乐团经理形容她们“美丽且天赋出众”,小提琴手丁欣则感慨,“为了考这个团大概让我少活了十年。”回忆起考团的经历,两位中国姑娘都表示的确非常波折,先寄磁带录音,之后赴美经历四轮面试,其中前三轮都是在幕后演奏,是只听声音不见人的考核。通过考试后还要与乐团进行两周的试用磨合期。因为波士顿的乐手是终身制,通过考试后她们有足够长久的时间与乐团磨合默契,打造久负盛名的“波士顿之声”。
上一篇: 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艺术周
下一篇: 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4月28日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