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章内容

大剧院细节找到治病良方 观众素质不成问题

发布:admin    浏览量:1880    发布日期:2008-01-04

20071230,国家大剧院2008北京新年音乐会进行演出前的电视录制,由于总有观众拍照或提前离席,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芭托在演唱一首歌曲时两度“卡壳”,指挥小泽征尔无奈摇头。31日,新年音乐会正式奏响,台下观众却秩序井然,未现“不和谐音符”,演出效果堪称完美。

仅一天之隔,何来如此变化?

俗话说“细节是魔鬼”,大剧院恰恰是在管理细节上找到了治病良方。31日晚的演出,大剧院开始引导观众在存包时将随身携带的照相机等一并存放,“轻装上阵”踏踏实实看演出。待演出结束后,大剧院特意晚关门,为观众留下充裕的参观时间,观众尽可以在剧院内拍照留影。如此人性化的举措,满足了观众来大剧院“观赏”与“观光”这两种心理诉求,观众当然欣然接受并执行。

任何大型剧院刚开张,都会在管理和服务上面临一个磨合期。对国家大剧院这样宏大的演出场所来说,更是需要时间在各方面进行细致而有效的“微调”。比如,更加明确剧场内领位员的职责。她们有时需要走动,当然不能像迎宾小姐那样脚蹬高跟鞋,而应穿软底鞋,以免脚步声干扰观众欣赏演出。她们应更留意观众而非演出,发现观众席中出现拍照、交头接耳等不礼貌、不文明举止时,应及时示意并劝止。此外,不妨考虑在观众入场时,免费发放印有观演礼仪知识的单页;提醒观众将塑料袋等易响物品进行存放;通过广播等提示观众应注意的问题等。

演出场所与国际接轨是全方位的,除了艺术水准上的高标,在管理方面也应力争更科学、更细致、更人性化。观和演,本是互动过程,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升。如同“木桶效应”,观众若成了“短板”,演出的艺术水准再高,也会留下深深的遗憾。良好的欣赏习惯,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引导和培养观众,是建设国家甚至是国际一流剧院的重要环节。当然,对观众不能一味地“堵”,而应与“疏”、“教”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大剧院观众秩序一天之隔的变化说明,通过管理和服务上的有效引导,观众的“素质问题”可以不再是问题。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