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晚,著名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携手柏林国家管弦乐团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G大调弦乐小夜曲》、《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等莫扎特经典作品。
在演出前进行的采访中,74岁的巴伦博伊姆展现出旺盛的精力和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迅速地回忆起某位乐迷收藏的那张古老唱片的年份,对于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侃侃而谈,游刃于音乐、文化、教育之间。当被问及对于中国年轻的音乐家有什么建议时,他表示,“尽管也许很多人现在还不能理解,但我认为,音乐需要专业,但不能被当作一份职业”。
“音乐会不仅是聚会,更是文化传承”
现年74岁的巴伦博伊姆出生在阿根廷的一个犹太裔家庭,他精通7门语言,拥有西班牙、以色列和阿根廷3重国籍。他7岁时已登台举行贝多芬作品的钢琴独奏会;11岁博得富特文格勒赏识,应邀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20岁开始从事指挥,与伦敦交响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频繁合作;年仅33岁便接任指挥大师索尔蒂执棒的巴黎管弦乐团;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与常任指挥。
除了音乐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曾经挑战过许多争议颇多的演出——在约旦河西岸为巴勒斯坦人举行音乐会、在耶路撒冷公开演奏瓦格纳作品引发强烈争议……面对无数的反对和质问,巴伦博伊姆的回答是:“我不是政治家,没有解决方案,我只是来敞开心扉。我想实现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消除敌意。”他始终相信,音乐可以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仇恨,而“西东合集”便是这一理念的产物。2011年,他率“西东合集”来沪,登上夏季音乐节的舞台。时隔五年,他再携执掌多年的柏林国家管弦乐团归来。这一次为何选择了莫扎特?“为什么不呢?”他反问道,“一场音乐会不仅仅是音乐家的聚会,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巴伦博伊姆看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文化,就失去了心智,“中国在很久以前,就给世界带来过很多文化和哲学的财富,现在更应如此”,巴伦博伊姆说。
“音乐不光是弹奏乐器,还需要思考”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巴伦博伊姆一直以钢琴家、指挥家和室内演奏家的多重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但在中国,他还有一个令不少乐迷熟悉的身份——钢琴家郎朗的老师。2007年9月,在“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巴伦博伊姆来到中国,专程到中央音乐学院讲课,并借助郎朗的翻译,一次次为国内的学生们示范。郎朗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师在指挥台上就是一个小拿破仑,有着巨大的威慑力,要知道,在最伟大的钢琴家面前弹钢琴是非常幸运的。”
巴伦博伊姆在音乐教学上的投入绝非心血来潮。他在昨天的采访中透露,自己明年在柏林会开一个新的学校,除了一般的音乐课程之外,会特别加入哲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在他看来,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许多人认为音乐就是弹奏乐器,但事实上,要成为一名好的音乐家不仅要学会怎样弹琴,还需要在其他领域汲取思想的养分”。同样的,在被问到对于中国的年轻指挥家有何建议时,他表示:“音乐不是在蛋糕上裱花那么简单的事情,而应该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中。你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一切,包括文学、人和人的交流、看到的景色都可以变成音乐。”
在他看来,当下不少年轻人还没有领悟一件事情——音乐需要专业,但不是一份职业,“如果把它当作赚钱的工具,每天想着如何靠它赚钱、出名,那就偏离音乐的航道了”。
上一篇: “中国夜莺”周小燕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