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宏群
指挥家李心草的一份关于“调整音乐类考级方式或取消音乐类考级”的提案火了,在音乐圈内外都引起轰动。张燚在《音乐周报》发的一篇《取消音乐考级?早干嘛去了!》更是一个晚上浏览量达到几万次。很多人对考级发出了骂声,很有一种痛打落水狗的感觉。但考级真的就是大错特错吗?考级真的就没有积极意义吗?考级的存在仅仅是追逐利益?冷静下来理智思考,我们要看清考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考级对音乐技能学习,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首先,考级促使业余教学系统化。
我们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地讨论音乐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教学,专家们俯下身子看看四五线城市和中国为数很多的县城,艺术类教学仍属于一些地方的稀缺品,是很小众的教学。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要提专业和正规,能有人去演奏乐器就很不错了。即使有很多作坊式的琴行和艺术培训机构,也绝对不是想象中的艺术繁荣。你还期待在县城里找到郎朗来教钢琴吗?对很基层教学来说,考级和考级的教材,都有助于低层次的老师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梳理自己的教学过程。不要总是谈专业化教学、正规化教学,对于这样的地方,先有了教学再说。
其次,考级对推广音乐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教育,在学校里过去很多年是得不到重视的。正常的课时能够正常上音乐课都是一种奢望,更不要提器乐演奏等特长教育。所以,很多学生的器乐演奏等音乐特长的摇篮基本都是社会培训机构,没有几个人是在学校里由音乐老师教的。而培训机构能够促使学生留下来、坚持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通过考级。如果不是考级,很多人会放弃得更早。
再次,考级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目标。
我们的艺术教育没有正规的评价体系,学校里面的艺术素质测评且不说起步很迟,也没有正规地进行。学生缺少对自己水平的认知,也缺少目标的建立。这时候靠什么来促使自己上进?比赛?各种比赛难道被诟病的还少吗?剩下的考量方式也就是考级了。不敢说拿了十级证书就一定具备这个能力,但最起码是可以驾驭其中的曲目,更何况考级成绩也分优秀、优良、合格几个等次。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考级这些年确实变味了,变得功利化、形式化、利益化。
一、考级成了走形式,交钱就拿证。
考级机构竞争很激烈,考级组织单位非常多。考级机构需要琴行给他们组织考试的考生,只有考生多了,才能挣到钱。琴行和考级机构基本是一家人,他们也要挣钱,不仅仅要收考级费拿分成,还要保证通过率,然后作为招生宣传的招牌,颇吸引眼球地写上:十级通过率100%。考级评委不给通过,培训机构下次可以换一家考级机构,考级机构就面临没有学生可考。于是大家心知肚明地互相帮助,你开心、我开心,大家都开心。
当考级通过率接近100%,考级的意义就不大了。为了节省成本,承办机构也会动点小心思,评委不用派全,一个考场来一个即可。这样节省了评审费,自己再拉几个像评委的人过来就行了。这样的考级除了挣钱,还有什么用处呢?
二、考级教学形式化。
围绕考级的教学确实是形式化的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提高。紧紧围绕考级曲目进行教学,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学习演奏,数年下来不仅没有提高音乐素养、提高演奏能力,而且可能还痛恨了一个乐器,考到一定程度,再也不会碰它了。所以,我们会见到很多钢琴十级的学生视奏能力、视唱能力很低,除了考级曲目别的不会,考级曲目过一段时间,也全都忘记了。
三、考级的概念误导了家长。
考级本身设置级别来鉴定学生水平是没有错的,但考级教学和考级的不规范,错误地评判了一些学生的演奏水准,导致家长误判自己孩子的能力。学生一旦遇到艺考等正规的考试和比赛,就会被打击得没有一点信心,这时候才明白自己拿到的十级证书基本是废纸一张。
四、考级还在延续利益最大化。
最近几年考级有了改变,但是我们看到的改变不是好的改变,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改变:考级不准越级考试了,你要考到十级,必须把每一个级别的费用都交了。如果某考生目前是八级证书,要考十级就必须先交九级的费用,然后报考十级。九级考不考并不重要,费用不能少,这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
考级应该走向何方?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去完善它,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减少一点功利,多赋予考级积极的意义。当然,如果考级固守自己的利益思维,作为敛财工具纯粹地产业化,大约就是自取灭亡。压倒它的不是李心草的一份提案,而将是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学校将会有一套系统的美育评价体系,那一定会是真正的美育素质测评,不仅仅针对学生的演奏演唱,也会包含审美、素养等,评价方式也是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如果真的做起来,也就没有社会考级什么事了,考级恐怕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