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绮
5月14日至15日,由香港中乐团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在线上举办。香港中乐团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与包括指挥家、音乐家、作曲家、音乐学院及乐团代表等在内的31位嘉宾齐聚云端,互相交流对中乐指挥的发展愿景。
一连两天的高峰论坛共设立5个环节,包括“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作曲技法和潮流专题”“乐器演奏法了解和配器的掌握”“当今中乐指挥教育和训练”以及“指挥大赛之后——青年指挥家分享”,通过不同主题及角度与专家学者们互动交流。
“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作为论坛首个环节,邀请了卞祖善、张国勇、陈澄雄和叶聪4位指挥家。卞祖善以《论“彭修文模式”的形成以及影响力》为题,详细梳理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节点,充分肯定了彭修文在民族管弦乐事业中的作用。张国勇谈到,西乐指挥与中乐指挥在技术上没有实质的区别。中乐指挥要格外重视音准,需要了解历史,探究音乐背后的故事,否则只是指挥音符。在张国勇看来,中乐的前景辉煌,潜力巨大。来自台湾的陈澄雄发现越来越多的交响乐指挥跨界中乐指挥,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中乐指挥不好培养,希望指挥们不只是舞台上的指挥,要在排练中多学习。”叶聪提醒中乐指挥一定要重视音乐会开始前的调音,不要急于开始,而是真正达到所有乐器的音准都统一。每个板块都设置了提问环节,有观众留言:“西乐指挥执棒中乐需要注意什么?”几位指挥家都不约而同答道:“要虚心求教。”
在“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环节,指挥家郭勇德、陈明志、彭家鹏、周熙杰4位就中乐与跨界艺术展开讨论。4位指挥家都属于中乐指挥的中间力量,他们都曾尝试中乐指挥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在讨论中分享如何跨界更有利于中乐发展。
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表示:“指挥是乐团呈现艺术能量的灵魂人物,肩负着带领乐团,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使命。前段时间,演出受疫情影响而暂停,但在中乐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一个小休止符,是再出发前的酝酿和积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网上平台却让我们突破阻隔和限制,一众音乐家能透过网络聚首一堂,各抒己见。希望高峰论坛能带给未来中乐指挥发展有益的启迪。”
第二日的论坛首先从“作曲技法和潮流专题”切入,伍卓贤、李博禅、王丹红、唐建平等作曲家齐聚。伍卓贤从小学钢琴,后学习中乐,他坦言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中乐,需要合理范围内的融合。李博禅认为排练场是作曲家的第二战场,作曲家与指挥家的沟通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二度创作,“作曲家要善于倾听指挥家的意见,面对作品中需要改动的地方,需要把握一个度,没有绝对的标准,该改就改。”作曲家王丹红表示,指挥家是作品二度创作的灵魂人物,作曲家要打开与指挥家的沟通渠道。“中乐事业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一个群体行为,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群像。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指挥加入中乐,在前辈的带动下,将中乐事业推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作曲家唐建平在本环节最后发言:“不同的乐团、不同的场合以及作曲家工作到位与否,都会影响到演奏。无论如何,作曲家与指挥家在艺术理念方面是有偏重的。基于一度和二度创作的关系,一般来说作曲家更关注理想,指挥家更注重现实。但本质上创作与表演、探索与普及是作曲家与指挥家及其表演者共同的责任。”
香港演艺学院院长蔡敏志教授谈道:“指挥专业的高阶培训,通过与大师级指挥家和专业乐团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扩宽艺术视野。在中乐发展和指挥人才栽培的道路上,香港演艺学院和香港中乐团多年来合作无间,携手创办中乐指挥大师班,至今已经举行了十一届,也开设了中乐指挥硕士课程,取得丰盛的成果。”
上一篇: 国家大剧院剧场重启
下一篇: 澳门中乐团公开招聘专业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