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章内容

谭盾发行最新钢琴作品专辑《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668    发布日期:2022-06-13

谭盾(左)与拉夫·凡·拉特(Ralph van Raat)

| 卢旸

6月10日,Naxos发行了作曲家谭盾的最新钢琴作品专辑《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专辑收录了他创作的六首钢琴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C-A-G-E(纪念约翰·凯奇)》《夜宴奏鸣曲》《行踪》《火》《蓝兰花》,由钢琴家拉夫·凡·拉特(Ralph van Raat)演奏录制。

15个月录制谭盾钢琴作品集


拉夫·凡·拉特

2020年疫情伊始,拉夫·凡·拉特打电话到湖南长沙,问候谭盾和他的家人,并表示决定用两年时间练习、录制和出版谭盾的钢琴作品。“当时我觉得他是说说玩儿的,没想到他真的做了,把能找到的我的钢琴作品都找来了,花了15个月练习和录制、出版了。一个有25个学生的教授,且每年的独奏会遍及全球各国,居然愿意把疫情期间在家隔离的时间都给了我的钢琴音乐,这很令我和很多中国朋友们感动。”谭盾说。

生于1987年的拉夫·凡·拉特作为一名独奏家广泛活跃在欧洲、中东、亚洲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美国。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和阿姆斯特丹大学音乐学系,26岁时就担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和皮内罗音乐学院(都灵)教授当代钢琴演奏课程,也经常在欧洲其他音乐学院和大学举办大师班和讲座。

除了传统曲目外,拉夫·凡·拉特对当代古典音乐也兴趣浓厚,与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路易斯·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谭盾、捷尔吉·库塔格(György Kurtág)、马格努斯·林德伯格(Magnus Lindberg)等许多当代作曲家展开密切合作并演绎他们的钢琴作品。

2006年起,拉夫·凡·拉特成为Naxos旗下的音乐家。此次发行的新专辑《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对其童年画面栩栩如生的描绘;《行踪》是作曲家与自然的对话;《蓝兰花》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并融合了贝多芬《迪亚贝里变奏曲》的动机;《夜宴奏鸣曲》是谭盾化用了他为电影《夜宴》所作的配乐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也是该曲首次全面发行的录音室版本;如万花筒般的《C-A-G-E》极具中国特色,是他对其精神导师约翰·凯奇的致敬;《火》体现了谭盾精湛的作曲实力,且富有戏剧张力。“这些曲目大多意在展现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张专辑是我与谭盾长期合作下完成的作品,我希望大家可以如我在录制这张专辑时的心情一样——享受这些作品。”拉夫·凡·拉特说。

“它就好像是我的日记”


谭盾

“这张钢琴专辑让我自豪,它就好像是我的日记。”《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写的第一部钢琴独奏作品。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一的谭盾创作了这首作品,用音乐描绘童年时湖南的山山水水。《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秋月》《逗》《牧童之歌》《忧郁的尼姑》《红色荒野》《古葬》《浮云》《太阳雨》等八首短小精悍的小曲构成可听可看、色彩斑斓的回忆画。《秋月》中的钢琴音色仿佛在描绘夜色下的昆虫鸟兽们发出的声音,一波接一波地奏响属于它们自己的神奇乐章;《逗》中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隐约显现出湖南民谣的音乐风格,时不时出现的重音会让人感受到生命旺盛的活力,随着音乐的起伏,听者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孩提时嬉戏玩耍和追逐打闹的情景。

专辑中的《行踪》被谭盾称为“风迹”(Traces),或者“风的足迹”。

写这首作品之前,他在广西大瑶山采风,那天他一个人坐着公共汽车,窗边的玻璃没有关严实,风在耳边穿过,从玻璃缝隙里发出“la do re”“re do la”这三个音。“顿时,我觉得好有意思哦,回到家里,我时常会想着这件事。于是,我就把风在我心里的痕迹记录下来,写成这首作品。”谭盾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休止符,也有很多的回音,这代表着山谷的气息,也是公共汽车在云雾中穿梭的感觉,蕴含着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漂浮和空旷之感。

《蓝兰花》创作于2020年,是谭盾应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的委约,专门为他的迪亚贝利计划(Diabelli Project)创作的一首钢琴变奏曲。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作品结合了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的特色开场主题。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与现代音乐家进行了对话。

《火》是全球首次发表,这是谭盾专门为拉夫·凡·拉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非常富有戏剧张力。“纵观历史,其实很多作曲家都描写过‘火’,比如,斯克里亚宾的《火之诗》和斯尔拉文斯基的《焰火》等。

这次专辑中全新发布的《火》运用了拳头、手臂等演奏的技巧,结合了中国的民歌节奏,极具中国村里举办仪式的火舞者的野性之美,挑战着人与自然的界限。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首曲子对疫情中的人们致以热情的问候,祝福大家一切顺遂。”谭盾说。

“C-A-G-E”纪念约翰·凯奇


谭盾(左)与约翰·凯奇

钢琴曲《C-A-G-E(纪念约翰·凯奇)》是谭盾为纪念他的老师约翰·凯奇(John Cage)而作。作曲家约翰·凯奇是音乐革命的开拓者,也是第一个把《易经》用音乐传向全世界的西方人。他改变和打破了在欧洲文化史上延续了六七个世纪的音乐语言和音乐构造的概念,并把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从宫廷教堂和舞台带回到大自然。

1978年,谭盾就听说过约翰·凯奇以及他创作的这首《4’33”》。十年后,谭盾在纽约市威特利博物馆第一次听到了钢琴家玛格莱特•陈灵演奏《4’33”》。那天,凯奇本人也在场,演出之前他对观众说:“其实,绝对的寂静你是永远听不到的。我能做的只是在这四分三十三秒内,让你能真正集中精力,在所谓的寂静里听到你自己,听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一切可能偶然发生的、又非常习惯了的声音。这些声音每时每刻都有美妙得不可数的变化和它们自然的织体和对位。同时,我也认为寂静是声音的一种。”

谭盾听完这首作品后很感动:“很感激凯奇让我听到了那些我天天置身其中却又从未听到过的声音。”音乐会后,他想了很多,从“大音希声”,到《乐记》,再到“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想到这大概是世上惟一的一部每次演出都不一样且永远不会重复的作品——在每一次的寂静里你能听到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1992年8月12日,约翰·凯奇病逝。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时谭盾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第二天早晨读着《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约翰·凯奇去世的消息时,才终于意识到他已经离开世界,写下永远的休止与寂静。谭盾用凯奇的姓“C-A-G-E”这四个音,以弹拨钢琴(pizzicato-piano)创作完成了这首纪念老师的钢琴曲。

“我的老师约翰·凯奇一生留下那么多的音乐山水,留给世人那么多的自然思考,留给人类那么多的人生隐引和隐喻……我觉得只有用宇宙的颜色、地球的声音和灵魂的呼吸,才能配得上这位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哲学家、作曲家。”谭盾说。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