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章内容

古典音乐因当代作品而“艺”不寻常

发布:admin    浏览量:1153    发布日期:2007-10-23

“没打算听当代音乐,旋律性差。”──抵触者的声音。

“那天开场时一个人拉小提琴五六分钟,根本没调,我以为他在调音,其实是在演奏。我坚持了半场就出来了。”──逃跑者的声音。

“本来听到一半就想走,后来又想,这次烦,没准下次就听进去了。”──探索者的声音。

他们在说的都是同一场音乐会──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指挥家和作曲家彼得·鲁策齐卡执棒的当代作品音乐会,他们所指的似乎又不只是这一场,应该是对当代音乐,也包括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一般印象和态度。其实,鲁策齐卡这场音乐会演奏的还是近几年音乐界普遍认可的作品,相对容易接受。还有比这更怪异的,记者曾经听过一位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整部乐曲几乎全在钢琴琴键的高音区弹奏,心也跟着绷得很紧无法放松。以前记住贝多芬是因为他的音乐优美;从此记住这位作曲家,则因为他的音乐太过独特。不禁感叹,“莫扎特”们把音乐中的美挖掘得差不多了,再提炼出新东西真的不易。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是,每次听当代作品音乐会都发现圈内人不少,这样的音乐会更像是作曲家之间切磋技艺的平台,他们为一个新技术的运用彼此喝彩。大众呢?原本最应该鼓掌的音乐爱好者却被搞得晕头转向。

当代音乐好像“另一个星球的声音”般难以接近。但是,最近重读“美国音乐之父”爱伦·柯普兰的《怎样欣赏音乐》一书,倒有些新的启示,书中有一章专门谈“当代音乐”。“当你感到当代作曲家是冷冰的、理智的,你问问自己是否在使用一种过时的标准。严肃的音乐不是起催眠作用的,尤其是当代音乐,它是来触动你的,激励你的,它甚至可以使你筋疲力尽。如果音乐爱好者忽视当代音乐,他就剥夺了自己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审美感受。”音乐节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余隆对每届都推出至少一台当代作品音乐会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喜欢是一回事,了解是必要的。这也是提高鉴赏力的一门大课。”

观众已经给自己的音乐欣赏画定了框架,但凡不符合他们期待的一般不感兴趣。其实,许多音乐爱好者对古典音乐的欣赏也有一个从陌生到接受的过程。随着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宽容度也在改变。观众可以多了解当代音乐的创作背景,因为毕竟当代作曲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肖邦、莫扎特的创作环境,就像我们面对新生代,走近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行为。

但不管怎么说,需要提醒当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无论怎样创新和探索,永远不要忘了需接近大众的普遍审美这一原则。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