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首次成功合作之后,第二届法国雅各宾钢琴节
事实上,早在去年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法国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的“贝多芬专场”为首届法国钢琴节压轴演出后,全场观众起立喝彩近10分钟之久。有专家兴奋地说:“这种‘吨位级’的演奏家太难得了,他应该在2000座大音乐厅演出!”次日,东方艺术中心的相关人士也接到音乐学院钢琴系老师的电话,表示对错过学术含量、艺术水准如此之高的演出十分遗憾。可该演出在小小演奏厅的上座也不足三分之二。从今年出票情况看,法国钢琴节的“尴尬”似乎仍在继续。
上海观众和乐迷一向被认为是见多识广、素养良好,这是国际上诸多艺术家来沪的共同感受,很多艺术家都在上海受到了热捧。如“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的票价更被“黄牛”炒到天价;马友友、郎朗等明星级演奏家也是票房常胜将军。但是,除了以上纵横乐坛多年的明星级艺术家和超级名团之外,另一些造诣深厚却并不为国人所知的音乐家,却还没有能得到上海观众应有的关注。国际乐坛口碑颇佳却在上海遭遇滑铁卢的艺术家也实在不在少数:被卡拉扬誉为“同辈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的基顿·克莱默带领他一手培植的波罗的海弦乐团首度访沪,出票率仅占总票房的六分之一;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献演东艺,其演绎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颇显实力,但赢得最多掌声的却是在他演奏其兄“音乐剧之王”韦伯那几首广为人知的音乐剧旋律,而音乐会出票刚过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叫好不叫座的音乐会,看来很大一部分观众依旧停留在从众的阶段:票房指数都和音乐家的明星指数成正比,只懂得“追星”的观众还不是成熟观众,只有明星效应的市场不是成熟的市场。“明星效应”究竟在音乐以及所有艺术欣赏中该占多少分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 上海民乐台湾引发热潮
下一篇: 李传韵带来巴赫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