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一个场地很大的露天音乐节,大场地自然要配大音箱,在被音箱刺激得头昏脑胀之后打车回家,司机倒是很有兴趣,一路上不停地问这问那。在得知门票原价一百大元以后,司机非常不解,说,既然没有什么大腕,那花这个钱糟践个什么劲啊。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对于习惯在汽车音响里听电台播送“两只蝴蝶”的出租车司机来说,要他明白摇青们对演出的狂热无异于对牛弹琴。
我并没有贬低以出租车司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思,人民的眼睛是长期保持雪亮的。实际上,虽然经常屁颠屁颠地到处去看演出,我却也并不是现场演出的狂热分子,甚至有的时候会本能地抗拒现场。作为一个稍懂录音知识的学生,我曾经也跟司机同志一样,无法理解现场的技术成分。从技术和声音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现场演出都会有瑕疵,影响听音效果的因素在演唱会上比在家里听唱片要多得多,甚至可以说现场演出没有什么声音的创作可言。更关键的是,任何演出,无一例外,从技术上考虑,为了照顾后方的观众都会提高低频和高频声音,也就是说,声音里面对生理健康伤害最大的两部分,最刺耳的和能够振动你五脏六腑的两截,几乎是被尽其所能地夸大。
在酒吧里的演出尤甚,每次去看摇滚乐队的酒吧演出,半小时之内我必定会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的生理反应,然后潜意识里出现夺路而逃的冲动,但是迫于身边听众们对我面子施加的压力,每次我都会紧守牙关,坚持到最后一刻。因为我觉得中途离场的举动很容易被人作为伪摇滚青年来鄙视,虽然坚持完了我还是一个伪摇青。可是令我最为不解的是身边那些观众们,挤在小小的酒吧里,难道他们所有人都不会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如果说支撑他们的是对音乐的渴望,那为什么他们从来都感觉不到渴望音乐带来的副作用,生理反应可是无法绕开的呀。也许有可能是他们已经麻木了吧,声学课上说,在高强度的刺激下,人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会很快下降。
问题没有解决,我也还是成为了现场一族中的一员。现场表演更多地给人一种投入的环境,而大部分的听众看现场也许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投入地pogo的地方而不是真正去仔细品味音乐。
司机看着我在现场买的原盘,以为是买门票送的赠品,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花100块只是为了进去站一会。临下车的时候,我说,您也别把它太当回事,就当是摇滚青年的菜市场得了。
下一篇: 刘德华凭啥不能拒绝《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