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让学琴不再功利——20年“钢琴热”中的冷思考

发布:admin    浏览量:1677    发布日期:2006-09-14

第三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8月初才风光落幕,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又将于10月中旬热闹开场。在众多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处处可见中国青少年选手的身影。钢琴,已承载了太多中国家长和青少年的梦想和希望。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近30年来的钢琴热究竟带来了什么?如何看待这样一场席卷了中国无数家庭的钢琴热大潮?

成功的诱惑催生钢琴热

不可否认,在这场席卷中国的钢琴热中,涌现了一批优秀钢琴人才,他们跻身国际钢琴舞台,为祖国赢得了掌声和荣誉。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说,陈萨、李云迪、居谨、秦川、郎朗、孙颖迪等一批陆续在国际钢琴舞台显露头角的青年钢琴家,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钢琴热造就出的年轻新秀,这批人目前已有近20人。他们的出现,刷新了在国际钢琴领域曾一度流行的只有俄国人出现,才会有水准的观念。

钢琴热培养和催生了年轻的中国钢琴新秀,这些新秀扬名世界的辉煌同时也推波助澜,为20多年来一直高烧不退钢琴热又加了一把火

定居香港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说,全世界学习钢琴热度上升态势最猛的是中国大陆。他回内地演出和讲学时发现,几乎到处都是钢琴热,一些他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小城市,都有许多的孩子在学习钢琴。一些中小城市举行音乐会,一二千人的场地通常爆满,台下坐的都是琴童和家长。

让孩子成为郎朗——学琴的误区

学钢琴和炒房一样,也有人跟风,也会被炒热,被国际钢琴界公认表现出色的郎朗已成为众多家长和琴童狂热追捧的目标。业余队伍中急于求成的不健康心态普遍存在。

8月举行的这次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业余少年组比赛曲目列在第一位的车尔尼740以上练习曲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弹,11岁至15岁的业余小选手在比赛中炫技,选择远远超越他们年龄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大曲目,让身为评委的专家和教授们非常意外:好像小孩穿了大人的鞋,感觉怪怪的。

专家们说,任何程度的曲子都能弹得很精彩,只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打动听众。小孩子弹一些表现死亡、爱情、宗教的曲子,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因为这些曲子不适合儿童弹,儿童心智还没成熟,理解不了,一些孩子连最基本要求的读谱、拍子、音符都没弹对。

考级和比赛原本是为促进孩子进步和提高,让家长和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己,但在急功近利心态下,考级和比赛已经变味。有人急于求成,把考级看成捷径;有人想一举成名,把比赛当跳板。

郎朗的启老师、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朱雅芬说,家长心态不健康,会直接危害自己的孩子。

朱雅芬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跳级,一年专攻4支曲子(因为考级只考4首不同的曲子),结果证书到手,琴却不会弹了;有的家长让正在读书的孩子放弃文化课在家一味练琴,虽然一时水平上去了,但最终因文化底蕴不足,变成了枯萎的豆芽菜;有的不顾孩子的条件和兴趣,倾家荡产让孩子学琴;还有一些家长盲目效仿郎朗爸爸,把孩子弄到北京、上海,自己放弃工作,租房陪练,追求那希望渺茫的郎朗式未来。

提高孩子的素养——学琴的理性

一直从事钢琴教育的吴迎教授说,孩子学习钢琴的原因有许多种,有的是家长自己喜欢,想让孩子成就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有的家长企图把学钢琴作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出路;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学钢琴的天赋,急着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

吴迎认为,孩子的命运与家长的理性直接相关,他发现很多家长看到的只是成功孩子在舞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的那一幕,为追求这一幕,摩肩接踵不惜一切。吴迎希望学琴孩子的家长能清楚一点:不是学了钢琴就能当钢琴家,也不是每个钢琴家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功利心很可能使孩子成为牺牲品

钢琴界权威人士的一致看法认为,钢琴教育不应带有任何功利目的,而应当作为学生美育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素养。

刘诗昆说,对于99.9%的孩子来说,学习钢琴是他们基础教育中应有的重要内容,就如学习语文、算术、物理、化学一样。普及的第一个意义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第二才是在此基础上出钢琴家。钢琴教育普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会更繁荣、更丰富。

2005年在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中夺得第一名的钢琴新秀孙颖迪告诉记者,3岁开始学习钢琴的他,最大的幸运是热爱古典音乐的父母培养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但并没有强制他,使他对音乐的感觉和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孙颖迪说,音乐竞技化的趋势是很悲哀的,音乐和体育不一样,音乐上的成功需要悟性和灵性,设置好程序的既定模式培养不出音乐家。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