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青歌赛,都会有观众和网友向大赛组委会反映听不到好歌曲,看不到好的新作品。凭心而论连续举办了13届的青歌赛推出过不少好的歌曲,如《懂你》《二十年后再相会》《山路十八弯》《西部放歌》《儿行千里》等。但总体反馈不尽如人意。尽管主办单位的初衷是推新人推佳作,其结果也确实促进了声乐的大繁荣和全民文化常识的普及。但歌曲创作与流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好的歌曲是词、曲、唱的完美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真正达到这一标准的歌曲,只占每年创作歌曲的很少一部分。而这一小部分中能走进荧屏的就更少。就创作者个人而言,创作上有“小年”“大年”之分。几十年呕心沥血,几十年上下求索,真正让自己满意、社会认可、群众喜爱的作品,少之甚少,即使是名家、大家也是几首、几十首,不可能首首都是经典。毕竟艺术品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品,不能批量生产。
二、比赛歌曲大多是创作者根据歌手声音条件特点,度身订做的作品。
比赛作品与大众情感共鸣层面对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出入。虽然有的歌曲创作者想在歌手和受众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的平衡点,两者都有所兼顾,但此类成功的范例较少,不排除有歪打正着的.因唱害意的歌曲作品则屡见不鲜。
三、比赛歌曲大多是艺术类歌曲和歌剧选段,艺术技巧比较复杂,演唱难度系数较大,普及率不高。
能给选手带来高分和使评委眼睛一亮,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选手们不可能选择那些虽然能流传但技巧简单普通群众都能唱,但得分低的作品。
四、青歌赛主要是歌手的演唱水平的展示,而宣传推荐新作品好作品只是其众多附属功能之一。
近些年来,综合素质考评渐成收视热点,成为仅次于歌手演唱的第二大闪光点和聚集点。有的观众和网友坦言,就是冲着综合素质评委的精彩点评和失误点评去的。而演唱作品的震撼力、传唱性、普及性的地位,却持续下挫。当然有的比赛歌曲在比赛前就久唱不衰,另当别论。
五、歌曲限时和在有限时间里追求技巧高难度。
本来一首好歌在4分钟时间里尽情表现已经不易,还要尽量让歌手声音和状态发挥到最佳和极致,牺牲歌词的文学美,意境美以及歌曲的传唱性普及率就在所难免了。
六、不少歌手演唱的是原生态民歌和外国歌曲,能听懂该方言和外语的国人数量非常有限。
虽然有字母翻译帮助解读,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对歌曲的欣赏和解读。难怪有的评委调侃到,你的歌唱得很好,但我一句没听懂。当然抛开语言交流的障碍,也能感受到旋律的优美和声音的动人。况且,原生态民歌和外国歌曲也拓宽了国人的音乐欣赏的知识层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和主办单位的包容性以及承载历史与未来的广阔胸怀。
七、比赛歌曲的内容和风格较以前也有所变化,时尚性和娱乐化渐成主流。
过去歌曲以打动人感染人为目的,大多以表现爱恨情仇的内容为主.现在是多元化、市场化,强调和谐,作品赏心悦目,供人娱乐享受。曲目以诙谐幽默为主。像《簸箕上的麻雀》《清明上河图》《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如果用老眼光或唯一标准来评介多元化时代的歌曲作品,显然有失偏颇。
上一篇: 别当国家大剧院“看房团”
下一篇: 女子十二乐坊创造的不只是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