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北京今秋,落成不久的国家大剧院一派繁忙。奥运演出季接近尾声,秋季音乐会、周年庆典系列演出、新春演出季、经典系列音乐会、首届歌剧艺术节又将陆续启动。这座世界最年轻的剧院用8个月的运营承纳精彩文化演出的同时,更通过561场次艺术教育活动让超过24万人次的参与者享受到了一流的艺术教育与艺术体验。
吸纳与孵化精品,与大范围、大投入展开公众艺术普及教育并驾齐驱,勾勒了这座年轻剧院大气兼容而平易温情的形象。
打造国家级表演艺术殿堂
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和中国的文化符号,过去8个月,国家大剧院一步一个脚印,致力于打造既能够吸纳海内外优秀艺术展演,又能够孵化“国家大剧院版”精品演出的国家级表演艺术殿堂。
去年12月开幕至今,国家大剧院相继推出开幕演出季、“交响乐之春”演出季和奥运演出季3大演出季,包含220部剧目、488场演出和85万人次的观众。开幕第一年,预计总共上演剧目将达700场次。观众走进剧院不光为看个“新鲜”,更是为坚持走精品路线、突出经典性和艺术性的精彩剧目所吸引。用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的话说:“在不乏泛娱乐化的当今,一座剧院只有沉下心来,做抬头仰望星空的艺术守望者,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塑造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形象。”
国家大剧院经管者认为,国家大剧院不是一个物理概念的剧院,而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机构,“艺术机构”和“剧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旺盛的艺术创作能力。他们大规模地探索原创艺术作品:普契尼诞辰150周年之际,大剧院集合国内创作班底、联合国际制作团队,对经典歌剧《图兰朵》进行了18分钟“中国式”续写;奥运演出季,国家大剧院又制作出品了歌剧经典《蝴蝶夫人》;
引领公众提升文化素养
陈平院长认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由国家倾力建造,是一个国家民众特别是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对表演艺术祈望的圣殿和追求艺术梦想的归宿。基于这一特殊地位,国家大剧院承担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应该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引擎。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国家大剧院设置了艺术教育普及专门机构,建立起不同类型的会员体系,尝试打造高水平、高规格大型艺术教育品牌活动。历时两个月的首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37支国内交响乐团举办了37场低票价音乐会,连同32场普及讲座、25场公开排练、32场“艺术家面对面”、64场音乐艺术电影展映及32场CD推介活动,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
大剧院计划今后每年至少安排艺术普及教育活动400场,为至少25万人提供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明年4月至7月,大剧院首届歌剧艺术节将启动,为歌剧节度身定制的100场歌剧艺术讲座将同步推出,力争通过“演与教并行”、“赏与析并重”的模式,将每场演出延伸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生动课堂。
上一篇: 婚礼上奏唱国歌,爱国还是滥用?
下一篇: 别当国家大剧院“看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