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伦敦交响乐 百年乐团在困境中成长

发布:曲漫步    浏览量:2341    发布日期:2012-03-06

3月,伦敦交响乐团将到访上海举办两场音乐会。

中国爱乐者们是通过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唱片认识伦敦交响乐团的。说起这支乐团的诞生,要回到20世纪初的伦敦。那时英国人夜生活最为活跃的区域一定是在女皇大厅。这间落成于1832年的女皇大厅与皇家阿尔伯特大厅、水晶宫大厅并列为伦敦三大音乐会演出场所。

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鲜亮的硬件背后,大英帝国的文化生活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成熟。尽管优秀的演出经纪人频频邀请来自欧洲大陆的艺术家访问演出,但真正称得上一流水平的乐团却少得可怜。除了位于科温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以外,20世纪初期的伦敦还没有引以为豪的乐团存在。经营女皇大厅的罗伯特·纽曼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一心要在自己的音乐厅里点燃英伦文化的复兴之火。他请来亨利·伍德指挥他的乐队开始了著名的“逍遥音乐会”系列。这个系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一周五场音乐会的规模。乐团被迫和工作狂伍德一样忙碌地进行排练和演出。尽管每周只有三天排练时间, 但乐团的曲目急速增加, 观众的热情也空前高涨。1904年,伍德再次向乐队提出苛刻的要求,规定乐团的成员不得随意请假,即使演奏员找到替补乐手也不可缺席。这一事件让疲于奔命的乐团与伍德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50名演奏员愤然离开了女皇大厅管弦乐团,另立门户,成立了由乐团成员自治的一支队伍。从成员中民主选举管理机构,并给自己起名叫作伦敦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组织结构其实也是顺应了欧洲乐团建制的大方向。自维也纳爱乐乐团自治以后,欧洲绝大多数管弦乐团都采取了乐手自治的方式。这多少是一种对独裁者指挥的反抗。伦敦交响乐团自己来选择指挥、选择音乐季的安排,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难以驯服的一流乐队

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从选择指挥开始。伦敦交响乐团选择了匈牙利人汉斯·里希特。这位伟大的指挥与欧洲的音乐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瓦格纳、勃拉姆斯、马勒都是他的好友。在里希特的帮助下,伦敦交响乐团开始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乐团自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弊端随之显现。由于没有老板和后台的支持,交响乐团完全依靠自己租场地上演音乐会来维持生计。开支被用在租用场地、乐谱和对外宣传上,而收入只有靠票房,勉强维持平衡的局面几乎一直没有改变。1915年,时任乐团指挥的托马斯·比彻姆爵士需要自掏腰包,还清乐团所欠下的债务。不过,就在这样困难的时期里, 乐团还是通过努力积累了大量曲目,通过与众多指挥家的合作他们的演奏水平整体上有了提升。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交响乐团已经占据了英国第一乐团的地位。然而,战争爆发以后,七成乐团成员应征入伍,举办音乐会的女皇大厅也在空袭中被毁,伦敦交响乐团不得不停止一切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伦敦交响乐团重新恢复演出。克里普斯、蒙都和科尔特斯完成了乐团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复兴。克里普斯将乐团调教到世界一流水平,构筑起以德奥交响音乐为基础的曲库。蒙都则在80岁高龄接手乐团,丰富了对法国浪漫主义后期音乐作品的演绎。乐团成员都很尊敬这位老人,在他于1964年去世以后,伦敦交响乐团保留首席指挥空缺长达一年的时间来表示纪念。匈牙利人科尔特斯被乐团成员称为“亨利·伍德以后最难对付的家伙”,这位脾气火暴的指挥经常与乐团及其管理机构发生冲突。不过,他在音乐会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因此他也成了伦敦交响乐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暴君指挥家”。科尔特斯与乐团的种种矛盾引起了媒体的极度关注,这也使英国交响乐团留下了“难以驯服”的名声。或许是受够了科尔特斯的暴烈脾气,此后的2 0年里,伦敦交响乐团接连聘请了两位音乐界著名的好好先生安德列·普列文和克劳迪奥·阿巴多。他们为乐团带来了全新的气象,特别是普列文,不仅录制了乐团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些唱片,还在乐团与BBC之间搭起全新的桥梁。晚间电视节目中,普列文和伦敦交响乐团开办的音乐史讲座收视率极高。阿巴多则带领乐团向欧洲内陆进军,凭借他的出色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被许多欧洲主流媒体评为除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以外的欧洲第三支超一流乐团。

向多媒体乐团发展

伦敦交响乐团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支因循守旧的乐团。早年与尼基什的合作已经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唱片业的大门。当然,当时的唱片业尚未成熟,许多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技术还没有诞生。但他们从来就不排斥这种新兴的媒体手段。现如今,伦敦交响乐团或许真的如同他们自称的那样,是录制唱片最多的交响乐团。唱片之路对他们而言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过许多坎坷。1947年伦敦经历大寒潮的时候,因为供电短缺乐队放弃了许多录音计划。上世纪50年代尝到唱片热卖甜头之后,部分团员要求停止音乐会的活动,专心靠录唱片赚大钱。经过投票,管理层否决了这个议案,结果大批演奏员辞职,险些造成这个脆弱的乐团的垮台。不过最终,伦敦交响乐团克服了这些困难,找回了在音乐会与唱片之间的平衡。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唱片业的萎缩,伦敦交响乐团再次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以L SO(伦敦交响乐团的缩写)为品牌,发行乐团的音乐会录音。这一举动非常明智。一方面,乐团因此可以避免与唯利是图的唱片公司过多地打交道,迁就他们的要求; 另一方面,出版音乐会录音正符合了消费者对录音棚虚假声音的厌倦情绪,越来越多的人从伦敦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中感受到现场音乐会独有的享受。

除了唱片,伦敦交响乐团也从不排斥在银幕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电影音乐在保守的英国人看来,似乎总比音乐会低上一个档次。早年, 若不是经常面临经济困境,他们或许也会像其他英国乐团一样,将电影拒之门外。从1935年开始,伦敦交响乐团就深深介入电影界。从作曲家布里斯为影片《即将发生的事》所写的配乐开始,伦敦交响乐团开创了大乐队为电影配乐的先河。此后,他们为影片《危险的月光》、《亨利五世》、《摩登时代》等演奏了配乐,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当代优秀作曲家的成果。上世纪7 0 年代末,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先后为《星球大战》、《超人》以及《印第安纳· 琼斯与约柜》(又译《夺宝奇兵》)创作了配乐,都是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1988年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94年的《不朽的恋人》、1995年的《勇敢的心》、1999年的《诺丁山》以及2002年的《哈里· 波特与密室》,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配乐和影片一样风格多样。

进军网络

说起互联网下载音乐,许多从事音乐的人都会立刻露出狰狞的面目,恨不得将这种传播快捷且无限复制的媒介置于死地而后快。伦敦交响乐团却从来不排斥网络。他们不仅早早地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乐团主页,更与网络音乐提供商i T u n e签下了合约,率先提供付费下载的业务。这几年,i T u n e 的下载排名榜上,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作品一直保持着第一位的下载量。从乐团方面的眼光看来,网络不过是一个改头换面的新媒介而已。过去,通过唱片和电影、电视,伦敦交响乐团最大限度地争取到音乐厅以外的听众。很多英国人是通过BBC电视台的晚间节目和电影院音响中传出的配乐感受到他们的魅力。还有更多人通过购买CD,享受他们演绎的音乐作品。网络则争取到更年轻、更广泛也更多元的听众。网民可以坐在家里,方便地点击自己喜爱的作品;乐团也从电流的回馈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听众都在世界上的哪些地区、他们欣赏音乐的习惯如何、他们偏爱哪一类型的作品等。在网络媒体频繁冲击传统欣赏方式的年代里,伦敦交响乐团似乎又一次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