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古典音乐“不挣钱”

发布:admin    浏览量:2008    发布日期:2013-09-24

笔者曾与一位1937年出生的英国老先生聊音乐,他表示从小就对Classical music感兴趣。于是,我和他提起两位20世纪前半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两位英国钢琴家:赫斯和所罗门,没想到老先生完全没听说过再提起20世纪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他说知道,但也仅仅是听说过而说起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他连声说yes,yes!显然这个他是真熟悉。

以前常听人抱怨国内古典音乐环境不好,音乐知识不普及,乐盲占大多数,很多人分不清演唱会音乐会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其实在我接触过的非音乐专业或音乐发烧友的欧、美、日等国人士,对古典音乐真正了解、懂得如何去欣赏的也是极少数。在欧洲也有不少机场安检人员不知道大提琴是什么东西伦敦机场的边检官员也想了一下才反应过来Recital独奏或独唱音乐会是什么意思,显然对他而言这也是一个生僻词。区别在于,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人对古典艺术都抱有尊重、虔诚的态度,他可能不懂,但是一旦有机会,会很认真地听而在国内很多人士的意识中,只有自己能搞明白的才是好的,听不明白的就成了这谁听得懂

在英国听说政府曾经在中学做过一个调查:谁是你最崇拜的人。结果得票在前列的全是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歌德等科学家、文学家,而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卡梅伦等富豪、政治家反而排名靠后。如果要是在国内也做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未必是这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国人普遍患有轻度焦虑症,且满腹牢骚。笔者以为,如果以科学、艺术家为榜样,在学习、了解和欣赏科学、艺术的过程中,人会慢慢变得理性、宁静、深刻,形成一种良性精神新陈代谢而以巨商、政客为榜样,又生活在一个处处都有潜规则的环境中,如果不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紧张与失落必然如影随形,焦虑与暴躁便成为无法抑制的宣泄。其实国内的很多艺术家同样是焦虑症候群,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有展现的机会不得不去拉赞助,从为了艺术去扎钱,最终变成了为了扎钱去卖艺,艺术家被生活异化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现今这么一个高度商业化的时代,作为逐渐成为博物馆艺术的古典音乐,其从业者没有发家致富的必然理由,更不可能有如金融资本家般巨大的利润和财富。古典音乐家不应该清贫,但也不可能暴富,即便暴富也不可能是单纯靠音乐创作、演奏或演唱获得的。除非是像卡鲁索、帕瓦罗蒂、卡拉扬那样,其本身的世界级知名度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运作的资本,再有经纪人的成功运作,才有可能跻身富豪之列。但百余年来,这样幸运的古典音乐家又有几个从事古典音乐职业,就意味着出名是个意外,古今中外,能够成为大众明星的古典音乐家寥寥无几。像赫斯、所罗门这样的世界顶级音乐家,在他们的祖国也做不到家喻户晓在国内,且不说像刘少椿、管平湖这样20世纪初的古琴泰斗,如果街头随机采访老百姓,又有几位能说出一两个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国乐大师的名字那些因为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社会事件而一夜成名的艺术家,其实老百姓关心的也不全是他们的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况且这种意外完全无法把握。因此想出大名、发大财,搞古典音乐是行不通的。

      其实很少有艺术家是为了当明星、发财致富而选择艺术职业的,一开始大家都是很单纯、理想化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如果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尊重艺术、崇尚智慧的环境,艺术家就可以一直“单纯”下去,为了理想而创作、生活,因为虽然他们可能一直不知名、不富有,但同样能够受到广泛的尊重和理解,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这就足够了;如果所的的环境是一个拜金、崇尚特权的环境,艺术家就必须追逐名利、为了得到能够决定自身命运的个别人的认可而创作,因为如果名气不够大,也不富有,就得不到尊重,得不到社会甚至自己亲人的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家坚持自己的艺术准则和信仰,其实是在和整个社会对抗,可敬,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古典音乐挣不了大钱,但如果挣不了大钱也能够获得尊重与自信,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有资格探讨文化建设与品位的问题。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