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6月4日晚,第十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公布了18位晋级四分之一决赛的选手,26岁的孙榆桐成为进入该轮赛事的惟一中国选手。此前入围正赛的30位选手中共有5位中国选手,分别是安天旭、臧小橹、刘子钰、孙榆桐和蔡阳睿。孙榆桐目前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师从亚历山大·科桑蒂亚和邓泰山攻读演奏家文凭。本届比赛已是他第二次挑战范·克莱本。
文 | 卜劼
随着第十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拉开帷幕,高手接连登台,精彩表演令人目不暇给。有热情奔放、让你热血沸腾的,也有老道持重、举手若定的,还有让你沉浸、深陷美妙声浪之中的。总之,似乎没有任何一位选手让人失望。难怪有人说,这次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一轮比赛结果揭晓前,不少人问我,个人认为哪些选手可以胜出、评委是怎么选的等等。在这里暂且不讨论个人喜好,因为我的观点不是很重要。至于评委如何评选,我会在后续采访几位本届评委,静候他们的直接回答。而我觉得作为一般听众,不必把挑选优胜者作为首要任务,那是评委的事。我们应该把焦点聚在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建立起基本的音乐欣赏和评判观念上。
这几天能够不分昼夜追踪比赛的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也应该是铁杆儿乐迷了。提出问题的乐迷们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对自己的观点不那么确定而已。那如何才能提高呢?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艺术欣赏的主观性是每个人固有的特质,个人经历不同,各自的观点就各异。因而不必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要消除“我不懂,所以我没什么好说”的封闭观念。其实,所有的艺术欣赏都有不同的层面和阶段。最初,也许我们只能感受到艺术的表层冲击力,那我们就只管感受和接受即可。比如,我们去旅游,在国外的城市看到一些教堂、城堡之类的建筑,虽不了解它们的历史,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它。这些东西一旦给我们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冲击,感动或者撼动了我们,我们便有了实质的艺术欣赏体验了。音乐也一样,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听过或者没有弹过这个作品,就影响我们去欣赏它。即使比赛评委也不一定都熟悉所有作品。我们尽可凭已有的经验去感受、去欣赏、去寻找它的美。这就是第一步,勇于尝试、建立自信,并得出自己的直观看法。
处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有信心和兴趣。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聆听,不必评判,也不必焦虑,只需关注音乐本身,主动去感受和思考,避免受他人的影响。我注意到直播时弹幕中的评论除了加油等鼓励选手的话以外,大多都是闲话,这不仅不能给你的聆听带来正确的引导,反到会干扰你的注意力。
当然,要进一步得到深度的音乐体验就必须找对切入点。音乐艺术首先是声音概念。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表达人类感情的艺术,声音几乎可以折射出人类任何一种情感。对演奏者来说,学音乐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如何控制、修饰、拓展声音表达能力的过程,所谓钢琴技术也是围绕如何控制声音而言。声音也是弹奏者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歌唱者张口没嗓子,拉提琴的声音像杀鸡,那就无法谈论音乐。声音质量的差别往往反映了演奏者的功底和造诣。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基本不存在初级的声音质量问题,但由于前后的对比,如果专注聆听,他们之间的音色、音质、层次、幅度和音的内涵都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努力去关注声音,你不仅会被感染,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还会更容易走近音乐,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
接下来可以去寻找能够打动你的演奏家。这里说的打动不是某个演奏片段你喜欢,而是他演奏的音乐和演奏状态从头至尾都能抓住你。好像他讲了个你所熟悉、渴望听到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你和他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音乐的美大致可从优美和壮美两个方面去体会。让人舒心的优美的旋律、美妙的行云流水般的音效组合,以及用音符绘制出的斑斓画面可以称之为优美;使人激动的排山倒海般的快速音流、宏大壮丽的和弦声浪,以及力度的反差对比等带给我们壮美的震撼。而这一切都需要演奏者用心为之,假如演奏者只是在拨弄键盘,内心和手脱节,你就不会接收到他的情感电波,当然你也就没有反应。这是心理现象还是物理现象我们暂且不论,但它的确存在于音乐欣赏之中。
假如你体会到了声音的魅力,找到了和你心灵相通的演奏者,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渐入佳境,进入了音乐欣赏的正确频道。如果再继续努力,了解和学习一些音乐风格背景、演奏诠释基本规范,甚至一些音乐理论,那你也就可以成为真正懂行的音乐人、评论家,或可以做评委了!当然,这是个比较长的学习过程。
另外想提醒大家的是,声音只有在现场听才是最真实的,细微的变化和声音的质感通过网络会被大大削弱,可以说网上听到的与现场不是可能有差别,而是百分之百不同。因此,我们不要对最终评选结果太在意,因为我们不在现场,看法自然有出入。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比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现场,有转播看已经很难得。接下来还有两星期,祝大家听有所得,听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