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音乐欣赏 > 音乐文学 > 文章内容

贝多芬最后的奏鸣曲

发布:admin    浏览量:2463    发布日期:2009-02-02

贝多芬在晚期的钢琴创作上已臻于化境,而早年的那种时不时的激越情绪和与命运不断抗争的信念已化成一丝轻柔的内心诉说,但那种宁静绝不意味贝多芬已退缩。贝多芬性格中坚定的自我意识从来就不曾丝毫动摇过,他的暮年赋予了他内心更多的思索,那轻柔的乐句在如云雾般缥缈中隐含着一个“大神”对人生及命运最终的凝视。这使我们不难想象在以后的《第九交响曲》中那超越一切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博爱,已经衍生出酒神式的巨大癫狂了。《第九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式的宗教,他直接启示了瓦格纳对于艺术宗教的狂热,这是德奥艺术家对精神沉湎的反映。

《热情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家必弹的曲目,我们的革命导师列宁就曾希望每天能够听到这首乐曲,可见此曲蕴含的那种内心的力量。《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代表性乐曲,和《悲怆奏鸣曲》等不同的是,《热情奏鸣曲》的力量是蕴含在心里的。它沉思般的坚定气质与不容抗拒的意志和他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颇为相似。而乐曲的整个精神状态和他最后一部奏鸣曲《C大调奏鸣曲》颇为吻合,只是比它显得更有一种凝聚的爆发力。

如果说《热情奏鸣曲》是哲学家的中年的话,他多少还带着成熟的激情和信念。那么《C大调奏鸣曲》则更像是哲学家的晚年,他默默地凝视着大地,宁静而安详。《C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822年。相对于听众喜爱的《热情奏鸣曲》来说,这首《C大调奏鸣曲》更容易受到钢琴家的喜爱。这首第二乐章的钢琴杰作将感情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融合、浓缩在了一起;第一乐章仍维持着贝多芬一贯的壮丽和高昂的情绪,比《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更有活力,而这种活力的本质更接近《悲怆奏鸣曲》中那浓烈的一泻千里的气势,只不过更显得老道和成熟。第二乐章是个小咏叹调,在宁静中不时地散发出如一缕阳光般的温暖的色泽,这在贝多芬其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是不多见的,它很容易使人想起奥林匹亚山上那些大神们在疲惫之后的短暂休憩。俄罗斯钢琴学派奠基人涅高兹对这首钢琴曲的第二乐章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我对这首《小咏叹调》妙处的情感是难以言述的:在着几个小节中,人类的精神变成了一只云雀,它冲向了同温层那样的高度,从地面上几乎看不见它,但它可以从那样的高度清晰地观看到整个地球,它看到地球是圆的,只有同温层飞行员,才会这样看到我们地球的全貌。”这是贝多芬最难演奏的钢琴曲,不但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有深厚的内心修养。

听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最佳选择当然还是那些德奥的钢琴大师们,像史纳贝尔、巴克豪斯、肯普夫等仍然是爱乐者们的首选。这次朋友给了我一张美国女钢琴家卡洛尔罗森伯格演奏的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C大调奏鸣曲》,我本来以为她演奏贝多芬的这两部技巧与内涵都极深的作品有些勉为其难,何况我向来不太喜欢女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但愿不要引起女钢琴家的公愤)。我一直顽固地以为贝多芬史男人的(肖邦也是男人的,虽然许多女钢琴家演奏的相当不错,但感情上不太像男人),女性无法具备男性所具有的内在力度和广度。但卡洛尔罗伯格的演绎大致还是令人满意的。《热情奏鸣曲》总体上不错,虽然略有些飘,缺少些凝固和张力,《C大调奏鸣曲》那凌厉的键触和饱满的音色使你想象不出是一个女钢琴家的演奏。而在第二乐章,卡洛尔罗森伯格处理得宁静尔温暖,有些偏诗意般的色彩,体现了一种色泽光洁如洗的感觉,这颇符合一种身心疲惫的短暂的惬意。

上一篇: 帕尔曼与“大师班”

下一篇: 错的多美丽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