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音乐欣赏 > 音乐文学 > 文章内容

音乐会中的掌声

发布:admin    浏览量:2536    发布日期:2009-02-22

很久都不曾去听音乐会了,也许现在的音乐会太有“文化”。故此,使我等粗鄙之人对高雅的音乐家会唯恐避之不及,再者面对高昂的票价更是提襟见肘,徒有牢骚罢了。

我一直以为听音乐会和“高雅”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那只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调节,那怕听马勒的音乐也不证明什么。如果明白马勒的音乐的话你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你听不懂实在是你根本就没有马勒对人生、对生命、对痛苦有过更深的体验,就像看不懂《神曲》那样。如果人人能看懂《神曲》,那么但丁和金庸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实在是和“高雅”沾不上边的。

对时下音乐会中关掉手机等,我举双手赞成,这是对演员及周围听众的尊重。但劝人们不要在乐章与乐章之间鼓掌,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虽说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现在是国际惯例,但其荒唐的本质是必然的。音乐会中不能鼓掌并不是“古已有之”,在贝多芬时代,曾经演出他的《第七交响曲》,当演奏到第二乐章时,听众被旋律深深打动,一再鼓掌要求再来一遍,结果乐队满足了听众的要求。那时的听众是真懂音乐啊?他们不会“高雅”得像个“白痴”一样对音乐无动于衷,却只会关心自己的领带打好没有。

20世纪年代,我曾经去美琪大戏院听亨德尔的清唱剧《弥撒亚》。按照国际惯例,当演唱到哈里路亚的时候,全体听众都要站起来。这是因为英国皇帝曾经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龙颜大悦,起身致意,从此定下了这个规矩。当时觉得可笑,这算哪门子规矩,碍于高雅也就不得不起身,因为很有些懂行的听众是津津乐道这种规矩的,音乐可以不管,但听音乐的规矩很重要。

以前的贵妇人在听“高雅”的歌剧时从来就不会像现在那样老实,她们是来谈情说爱的、捧角的。只是到了“咏叹调”时才会入定般地听一下。这实在是最快乐地听音乐了,哪些罗嗦乏味的“宣叙调”何必要去听呢?爱乐者不是学者,图个乐子罢了。

很多高雅的人士也津津乐道于说一些诸如“时下的听众的素质还不高,还不懂乐章之间不能鼓掌和惯例,所以有些遗憾”之类的话。我想,他们在说这种话的时候,肯定被自已的懂行所陶醉,因为这是“洋人”定下的规矩,不懂音乐不要紧,但规矩是要学的,否则洋大人怪罪我们没有修养那可不好;就像上面说的《弥撒亚》一样,在音乐会开始的时候解说员便把这个规矩告诉大家,免得到时候听众赖着屁股不起来丢人。素不知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入乡随俗的,且这种规矩不过是陈词滥调,没必要当宝贝四处传播。

音乐会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流于形式了,因为它剥夺了一种欣赏的趣味,也剥夺了演奏家和听众交流的热情。我奇怪为什么运动员在比赛时可以有人喊,而演奏家如把第一乐章演奏得出色的话,听众为什么非要憋到最后一个乐章结束时才能鼓掌呢?这种规矩是奇怪的,就像听音乐会要穿得“人模狗样”一样奇怪。

其实,说穿了“高雅”是的钱人的事,一个音乐爱好者如果“高雅”的话,此人的鉴别力一定使人怀疑。我想,现在真正的剧场演出效果的还是京剧,京剧的听众不做作,演员演得好,马上有人从丹田蹦出一声“好”来,这时演员也兴奋,听众也兴奋,而剧场就在这种此起彼伏的气氛中达到高潮,那份过瘾是高雅的音乐会中所没有的。

但愿那种能相互交流的音乐会有一天能够到来,否则像现在那种如“受刑”般的“高雅”音乐会,会使我等粗鄙之人永远进入不了音乐的殿堂。

上一篇: 孩子为什么学音乐

下一篇: 尼采的歌曲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