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终于开始学钢琴了。为了她学琴,妻子前后找了不少老师,要么是她不满意,要么就是老师不愿意教。其实老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和妻子都学过音乐,老师怕烦,怕负担和责任。现在学钢琴的孩子实在太多,老师不愁找不到学生,而且是害怕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如果父母的愿望是让孩子学钢琴以后考音乐学院附小,
其实我和妻子对孩子学音乐没有丝毫的奢望,甚至都不想让她去考级,但确实有很多家长是冲着考级让孩子学音乐的。考级虽然是测量孩子的演奏水平,但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学校都给学音乐的孩子加分,考级的成绩就是加分的一个标准,这造成了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去关心孩子演奏的水平如何,而是关心自已了孩子能考几级。这对音乐实在是有害而无益。
考级制度最早源于英国,在20世纪的时候,英国有感于在音乐上的落后而制定了一系列音乐考级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振兴英国的音乐。英国的那套方法从实际上来说是有效的,20世纪英国乐坛上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音乐家,一洗近两百年没有出现过大音乐家的尴尬。
我不知道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怎么一到我们这里就会变样?而形式上的考级其实根本就反映不出孩子在演奏上的真正水来。我听过一些十级孩子的演奏,味同嚼蜡。上海在十年前就已经称有十万琴童,现在十年过去了,那些学琴的孩子如今该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了吧!但还没有听到从中出来一个钢琴家,这使我惊讶无比。就算一万个学音乐的人中出现一个演奏家的话,那么十万琴童中起码也有十个演奏家,何至于一个都听不到呢?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因为我们实际上只有孩子学音乐却没有多少音乐生活,而报纸上也很少登载这种消息,故此听不到。
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其实并不费解:一是琴童的家长多少有些无知,音乐不是数理化,级别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都说查·克雷德曼所演奏的曲子简单,只要三四级的演奏水平都能弹,但我听过一个音乐学院的钢琴硕士弹过,就知道音乐不是简单和难的问题,而是感觉的问题,一个工匠是成不了艺术家的。
还有就是没有音乐生活,没有比没有音乐生活而学音乐更难受的事情了。维也纳是音乐的圣地,在当时即使那些普通的劳动者都是出色的音乐家,所以出现海顿舒伯特等伟大的作曲家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维也纳的大师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音乐生活,而玩音乐就像我们穿衣,吃饭一样简单。现在是个热衷于炒作的时代,动不动就来个上百琴童在广场上大合奏,看似音乐活动很丰富,其实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它除了满足了琴童和父母的虚荣心以外,对艺术毫无帮助,但确实是有那些所谓的音乐家喜欢从事这样活动,可以名利双收。
学音乐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因为练琴而会失去很多玩乐时间,看着女儿每次练琴都要掉眼泪,心中也是不忍。但学习是痛苦的。我不相信寓教于乐的说法,基本功的训练大多是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但既然下定决心学,那就是学音乐,而不是去为了考级。我感觉学音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对美的感悟能力,如果学不到这个的话,我不知道学音乐还有什么太大的决意义?
上一篇: 天使童声──罗伯蒂尼的歌曲
下一篇: 音乐会中的掌声